從《妮嘉》到《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飛機失事時的人性考驗與掙扎 | 主題特搜 | 栞

近期內就連續上映了兩部關於飛機失事的倖存者故事《妮嘉》與《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皆是以人名作為片名,並且生還者都相當的多,是非常有名的案例。從這兩個故事中,卻可以發現到相同的元素,與稍微迥異的觀點,讓人不禁會去思考,其中的人性差異與倖存者生還的重要關鍵。

 

妮嘉.jpg

(圖片 / 台北電影節官網)

 

在《妮嘉》這個故事裡,女主角妮嘉身為一名空姐,面對恐怖份子的恐嚇,她在第一時間做下正確判斷,讓機長們離開,避免飛機上空,減少失事的可能性。在恐怖份子與機場人員溝通的過程中,她也盡可能保持冷靜,以及想盡辦法為機上的乘客提供應有的服務。讓傷害降到最低,而在事件結束後,她也被視為這項事件的最大功臣。

 

薩利機長2.jpg

(圖片 / Yahoo電影)

 

而在《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中,因為飛機的兩座發動器失去推力,機長判斷無法飛回任何一座機場跑道,只好迫降於哈德遜河中,這是非常危險的抉擇,但全機生還讓薩利成了人民眼中的英雄。然而機場的調查人員卻質疑他的決定,認為他有更好的選擇,而不是讓大家陷入可能在哈德遜河中全機殲滅的危險。

 

這兩部電影的相同點都在於當事者的冷靜判斷及經驗,飛機失事的時候,一般人並非都能夠穩住自己的情緒,甚至在薩利及副機長受到機場安全委員會質詢時,不斷地被詢問:你是否有酗酒的問題?你最近是否有家庭的紛擾?彷彿他做的判斷是最糟糕的判斷,即使是全機生還,他們仍舊不予苟同。而他們也使用電腦模擬出各種成功的情境去質疑薩利的抉擇,而忘記了在機上最重要的一點「人性」。

 

薩利與他的副手花了208秒反應時間做下他們的決定,而電腦模擬卻忽略了在飛機上可能遇到的狀況。對機場安全委員會來說,這就只是幾百次的電腦模擬,幾百次的電腦模擬,與真正存在的上百條生命,是完全不同的經驗。我們不用在電腦模擬時考慮機上人民的反應與突發狀況,縱然加上了各種參數,都跟「現場」不一樣。「現場」最重要的是在超短的時間內決定要用什麼方法解救人民,而飛機失事從來不在訓練的選項裡面,如果人死了,模擬一千次一萬次也是枉然。

 

因此事後諸葛是很容易的,把這些發生的參數在電腦裡面算一算,質疑對方的選擇是錯的,一切就只像紙上談兵。在《妮嘉》中,妮嘉避免了讓飛機升空,將傷亡人數降到最低,她得到讚揚。薩利機長同樣得到了人民的讚揚,卻不時地想著自己如果選擇這一條方式或那一條道路,是否會產生不好的結果。

 

比起在路上行駛的機車汽車或捷運,飛機是相對來說安全的交通工具,正因為它無比的危險,於是人員的訓練及機器的調整必須更加細心縝密。人是相對來說的不確定因素,他們把命交給老天爺來安排,更需要充分的休息與冷靜的頭腦。妮嘉與薩利機長都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在這份工作上克盡職責,穩住人心,救出最多的人數,而薩利更是讓全機生還,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事後質疑,難道比救出最多的人命有意義嗎?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