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般的景,史詩般的鏡 ── Joe Wright的文學改編電影之路 (I) | 風雲人物 | Elias ist nicht da

提到英國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大部分的人都會先聯想到他與綺拉奈特莉合作的三部經典文學改編電影──2005年的《傲慢與偏見》,2007年的《贖罪》,以及2012年的《安娜‧卡列尼娜》。

作為電影題材的一大來源,經典文學名著在文字與影像之間的轉換向來是最具挑戰性的環節,觀眾對於文本的熟悉度與幻想,使得這類電影常常落得一個「違背原著」的罵名,也因為如此,劇本上通常沒有多餘可供改進的空間,導演的關注點便只能轉移到了視覺設計之上。而Joe Wright的三部經典文學改編電影,便是最佳的舉例。


《傲慢與偏見》:二度空間中的風景油畫


Joe Wright初試啼聲的第一部文學名著改編,便是英國文學家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雖然有來自原著廣大讀者的監督,與1995年英國BBC版本電視劇珠玉在前的壓力,但Joe Wright的表現算是不功不過。在劇本方面,由於以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的關係轉變為主軸,加上電影時常的限制,許多原著中對於主要配角的描寫都被刪除。


讀過珍‧奧斯汀作品的人都曉得,其作品中對於景色人物的描寫的比重並不多,而多是對於人物心理和對話的鋪陳,如何將大段對話或心理活動轉換為觀眾可見的具體畫面,Joe Wright選擇以許多主觀的鏡頭來呈現,包括伊莉莎白再拒絕表哥的求婚後坐在鞦韆上旋轉的畫面,以及在彭伯里偶然撞見達西兄妹的偷窺視角,其實便是書中對於伊莉莎白內心活動的大段落文字的具象化。


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其特色及藝術成就主要還是集中在拍攝方面。Joe Wright特意不設置一個主要攝影棚,而是輾轉於英國鄉村間取景拍攝,無論是內景中十八世紀末鄉村風的班奈特家小院、以大庭院及眾多藝術品彰顯主人地位的彭伯里,抑或是外景那朦朧遼闊的鄉村風光,都成功將《傲慢與偏見》書中唯美的愛情故事,藉由曖昧蘊藉的低彩度畫面精細呈現出來,如同風景油畫一般優美。

 

pride-prejudice_2460050b.jpg

室內的舞會場景採用暖色調的燈光,柔和的打光使富麗堂皇的場景透出溫柔的光暈,人物也有如肖像油畫般柔美。

 

pride-prejudice.jpg

室外的全景則保留了英國鄉間獨有的低彩度色系,讓人物融於景中。


此時的Joe Wright對文學改編電影的把握,還尚停留在文本與影像的摸索之間,對於敘事結構與鏡頭語言並未有太多的實驗及創新,卻定下了其後兩部電影中含蓄敘事手法與精細畫面呈設的習慣。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