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外語、最佳女主角等多項提名的《我一直深愛著你》,出自法國小說家菲力普克勞戴(Philippe Claudel)初次執導,片中呈現的罪咎、親情、重生等情感極富層次,觀影時隨著劇情的壓抑、堆疊直到最終剖白,有光透進來的溫暖結局總算令人感到鬆一口氣,同時,又將因思及那深刻的疼痛而低迴不已。
逃無可逃的悲痛 只能把自己禁錮
剛出獄的茱麗葉既冷漠又憔悴,拒人於千里之外,與來接她的妹妹友善示好形成極大的反差;隨著劇情,才慢慢清楚原來因為她犯下的「罪」,讓父母認定她使家族蒙羞,不僅十五年來都沒去探監,更殘酷地直接向妹妹莉亞洗腦:她是獨生女。茱麗葉一個人承受罪與痛,即將出獄時,曾夢見自己孤獨地站在虛無之中,沒有任何人等著她。即便妹妹出現了,並住進她家一起生活,卻仍舊困在自己的心牢裡,拒絕向社工、警察甚至最親的妹妹吐露她殺害稚子的緣由,將所有會觸及她痛處的回憶深藏。
雖然因茱麗葉本身的醫師背景設定,讓「何以親手毒害幼子」的理由很容易猜到,但同樣身為母親,十分能理解她的哀痛;對一個母親來說,寶貝就算受到小小風寒,都不免會自責地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才會讓他生病,更遑論必須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因病慢慢走向死亡……光是想像,就覺得難以承受!因此她做了選擇,無論對錯,她也堅定地獨自承擔了罪責、將自己監禁,全然不求被原諒、被同情,反正那一切之於她都不再有意義。
「無論如何我都是有罪的,其他都不重要了。我生了他,又判了他死刑;試著去解釋,都只是找藉口而已,死亡是沒有藉口的。最可怕的監獄是自己孩子的死亡,你永遠無法從裡頭走出去。」
面對「更生人」的艱難與糾結
即使父母冷酷地與茱麗葉完全切割,這並沒有讓妹妹真正忘記她,小小的莉亞每天以日記回憶著姊姊,就怕自己真的把她忘記;那麼多年後,獄方與她連絡,她不假思索地選擇接納姊姊,就算根本不清楚她犯罪的理由,依舊慷慨地讓她搬進自家,體現了手足全然的信任與無庸置疑的愛。雖然如此,姊姊的罪行還是隱隱造成了她的陰影,讓她不敢生小孩,選擇領養;當好友問及怎麼從不知道有這位姊姊,莉亞也不斷閃躲話題,甚至與學生討論文學巨作《罪與罰》時更因觸及罪責這敏感議題而失態動怒,不願正視。其實,正如她說的:「真相和動機都是多重的!」
相較於莉亞明確包容的愛,她的丈夫對這素未謀面的姊姊初步印象就是個「殺人犯」,心存芥蒂也是無可厚非,為了與她保持距離而跟莉亞大吵,更是出自保護家人的人性真實表現;相處過後,總算慢慢瞭解而漸漸接納了茱麗葉。
親近的家人們有機會重新認識她,但外人沒有,更生人的標籤讓茱麗葉求職四處碰壁,面試時,老闆一知悉她入獄是因為弒子,立刻變臉狠狠地趕她走。而當莉亞的摯友們起鬨著探問茱麗葉的過去,她沉穩而冷靜地簡單說著因為殺人入獄,現場沉默了片刻後竟是一陣大笑──除了米歇,所有人都當她是臨機應變開了一個大玩笑!最真實的,往往最為荒謬。
堅韌的愛與信任 瓦解冷漠的高牆
除了莉亞的無條件信任與愛,還有其他角色也給了她重要的支持。當茱麗葉在畫廊看著作品〈La Douleur〉(悲痛)──畫面是一位面色蒼白的黑衣女子癱倒在墓前,被攙扶著卻難掩對逝者的深深悲慟──而著迷時,米歇碰巧出現為她解說,再將她帶離那樣的情緒。當所有人對於茱麗葉因殺人坐牢而捧腹大笑時,唯有米歇,憑著相同的頻率把她認出來;他知道她說的是真的,卻也沒有妄加論斷、探詢,只是單純地陪伴在她身邊。
茱麗葉曾不願與妹妹重新連絡上,認為多年來從未探監的家人都是屬於她入獄前已然死去的人生;而莉亞一家人及朋友的真心相待,讓她慢慢自甫出獄的蒼白冷淡重拾自信與笑容。她依舊深愛著逝去的寶貝,卻也幸運地擁有一直深愛著她的妹妹,陪著她重建與社會的聯繫,當她真正向妹妹敞開心胸,新的人生終於真正要開始。
電影最後的安排非常美好,姊妹之間的隔閡終於冰釋,正好響起米歇來找她的呼喚,茱麗葉回應著:「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似乎也意味著:她將不再把自己關在罪疚的監牢裡,願意被找到,也將再度擁有幸福。
(圖/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