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教典》青春若有張不老的臉,是因為還沒畢業就被幹掉了 | 電影評鑑 | Brinkman

《惡之教典》是日本知名作家貴志祐介的同名小說改編,並已經有漫畫版本。許多文字改編電影都被批評不如若原作好看,而這個故事在電影、小說、漫畫三種文本裡,電影的完成度可謂最高。

Lesson_of_the_evil.jpg

文字作品最大的好處在於空間限制小,一本書要多厚就可以有多厚,還可以隨時拿起隨時放下,讀者總能花時間看完。但電影必須在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說完故事,刪刪減減,劇情難免有省略與更動,容易使讀者若有所失,對沒看作原著的觀眾往往難以領會故事的精神。反之電影最巨大的好處,自然是影像與聲音實體化,帶來更具體的感官觸動,《惡之教典》正好就是個適合影像化的作品,並補足原著小說無法綻開的爆發力。

故事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校園裡一群年輕的學生正品嘗青春的苦澀和甜美,英文教師蓮實聖司是個完美男人,智商過人、相貌堂堂、體格健壯,並且個性開朗,經常幫忙解決學生和校方的疑難雜症,受到眾人的愛戴。但這一切都是假的!他其實是個缺乏道德感的殺人魔,在校園生活中一步步地布局,在最後一晚上拿槍殺光他班上所有學生。

Lesson of the evil (19).jpg

龐大的殺人事件倒也沒有什麼曲折的動機,說穿了主角就是想殺就殺,或許天才就是沒有活在普通人的思維中。故事能量主要是風平浪靜的青春學園中,底層的黑暗隨著主角漸漸波動,趨至最後不可收拾的高潮。對於動機有強烈要求的觀眾,恐怕會有些無所適從,最多就是把它解釋成作者想要呈現「表面平和世界的凶暴撕裂」。而對於影像喜好者,也許能在畫面營造的部分享受較多趣味。

Lesson of the evil (4).jpg

影像化的成品第一個利多,就是找到了一個適合到極點的男主角伊藤英明。先天形象就帥氣可靠,不管是善良的正派或是兇殘的殺手戲份,都做得毫不勉強。高中裡出現這樣的老師,恐怕每個少女都會著迷,最後死得不明不白。伊藤演出的說服力讓蓮實聖司這個難以憑空想像的角色變得立體。

此外,就是適合的操刀者,暴力美學著名的三池崇史導演。相較於他一些更搞怪或更殘暴的作品,《惡之教典》的暴力程度顯得適切且唯美,在最後的高潮,聖司穿著雨衣拿著獵槍,像是去郊遊打獵,在教學大樓把學生一個個打死,血流得不少也不多,死者帶著驚恐與不可置信離開這個好像還很陌生世界。屠殺得大呼過癮,這是文字描述怎樣都無法表現的。

最後一項小說沒辦法給予的東西就是音樂了,很具代表性的劇中曲「Mack the knife」來自音樂劇,內容述說一個惡徒,走到哪裡,哪裡就出現邪惡的慘劇,卻始終沒人拿他有辦法。電影裡使用原文曲目配上日本式的古典字幕,彷彿映照聖司「在家殺父母,出外殺朋友」的瘋狂人生,使得整個片子增添一份淒美與神祕感。

Lesson of the evil (13).jpg

在大眾文學領域,這種「純惡」的作品或想法,似乎常受日本人的青睞,不得不說這需要有某種態度才能習慣。人先天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也或許先天並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只是發展的結果是否和多數大眾逆向行駛的問題。


圖/奇摩電影,International Movie Database,維基百科
影片/Youtube
註:本文標題裡「青春若有張不老的臉」,借引自國語流行歌曲「眼淚」。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