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一天》(CLASH)】 | 編輯觀點 | ALPHARD


「麵包、自由和社會正義」

這是部以歷史政變為背景的電影,雖然不甚理解當年的事件仍能感受到電影的威力,但在認識歷史的脈絡後,或許更能明白角色對立與爭執的壁壘是從何而來。

「茉莉花革命」發生在埃及,2011年時埃及民眾走上街頭,推翻了貪腐政權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重新選出穆西(Mohammed Morsi)為新總統,原本附與新政府希望與期待,但穆西政權卻重滔覆徹,集權、敷衍的狀態讓人民再次走上街頭,2013年「二次革命」,社會大眾喊出「麵包、自由和社會正義」的口號,想要搶屬於人民的權利。

原本在茉莉花革命中與人民站在對立面的軍隊方,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在二次革命當下向政府倒戈,雖然獲得部份民眾支持,但大多數仍對軍隊抱持懷疑。「二次革命」就在這樣三方詭譎的心態中進行。

《衝突的一天》將背景設定在二次革命中的某日,24小時內,25人被抓上囚車,裡頭包含了不同派別、國藉、宗教、性別的人們,囚車外爆動持續,囚車內能否找到共存或脫逃的契機?


愛是這樣的情感

《衝突的一天》首先在拍攝手法上大膽嘗試,一台滿載25人的囚車變成整部電影的主要場景(約2.4坪),幾乎所有鏡頭都是在車內拍攝,不論是被囚者的面面相覷或向鐵窗對外窺視的目光。僅一條狹小通道的車箱、25人的擁擠,無法完全觀察外界的憂心、人與人之間派系分明的鴻溝,在一個無死角的場景中顯得格外凝重。

人或許是無法互相了解,也或許難以接受不同觀點。但不論造成衝突的原因是什麼,仍有可能在不同的陣營裡找到相同的共鳴。「歌唱」的片段是電影中難得令人心情平靜的時刻,原本的劍拔弩張也隨之和緩。

哪怕只是片刻,都讓人覺得一切都充滿可能。


舉起槍桿 以牙還牙

車廂中,有著社運人士在壁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也有被帶進來的孩子畫上的井字遊戲。留下的除了「到此一遊」的紀錄外,或許也存在著不同立場的交流在其中。最初就被俘虜的記者與最後被留在車上的軍警,無辜者、蓄意者,在此時的身份同為階下囚,只剩下心裡那分自我滿足的偏見與岐視還高人一等。電影在不同的時間點呈現出不同的權力流動,在這個與外隔絕的空間中,「誰說的算」早已與原本的身份無關。

有時在人命關天的時刻打破隔閡,卻也可能在下一秒又為立場對峙。《衝突的一天》同時處理多且複雜的情緒,無時不處於緊繃的互動中,友情、親情、觀察者、死對頭,時而看見人的陰暗面,在下一刻卻又感受到心溫暖的部份。

立場的存在,是為了利益,還是只為了活下去?

預告片中也可看見消防水柱向人噴灑,這樣的畫面或許並不陌生。




圖 / 海鵬影業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