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電影《名嘴出任務》反應不佳的三點觀察 | 電影評鑑 | 雨木

2014十二月上旬傳出索尼影視娛樂遭逢網路駭客攻擊事件,導火線《名嘴出任務》這部電影已經於網路上發行以及全球少部分戲院上映,華人地區中港台三地分別譯名為「採訪」、「刺殺金正恩」以及「名嘴出任務」。這部引發熱議的喜劇電影,到底是不是搞笑過頭?以下綜合整理它三點反映不佳的觀察。
 
 
SONY遭駭事件-05
電影評比分數下修
電影公司釋出相關訊息以來,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所顯示的分數高達8.2分,進入資料庫史上前兩百五十強好評電影,由於當時尚未公映,這個分數意味著好奇心理,到底在演什麼會引起一連串的網路攻擊事件?然而始終無法完全公映,以網路發行和少數戲院上映的形式發表之後,換句話說,越來越多人「看過」電影之後,IMDB的分數開始下修,截至發稿時間觀察,仍有7.3分,但是我們可以大膽認定看過《名嘴出任務》而且還願意上網去評分的民眾,恐怕是給予相當低的分數,才能將平均下修的幅度如此明顯,並且我們相信它會持續下修,因為於另一個知名電影評比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影評人與觀眾群兩項百分比形成一致方向,由新鮮的紅番茄轉為腐爛的綠番茄,滿溢的爆米花轉為翻倒的爆米花。如此可以初步排除當時傳出駭客攻擊為電影公司商業宣傳的反向操作,退一步說,就算陰謀論為真,也成了一個失敗的策略。
 
I-001.jpg
 
電影劇情乏善可陳
透過中港台兩岸三地的中文譯名合體,已經足夠對於《名嘴出任務》產生「劇透」現象:「名嘴出任務去北韓,假裝採訪其實是刺殺金正恩。」無厘頭式的諜報任務並非票房毒藥,如英國喜劇演員豆豆先生的《凸槌特派員》(Johnny English, 2003)以及其八年後的續集《凸槌特派員:二度出包》(Johmmy English Reborn, 2011),製作經費皆為四千萬美金左右與《名嘴出任務》相近,首集與續集各有全球票房一億五六千萬美金的收益,口碑也偏向正面,這樣類型的商業電影,歷史經驗來說收益理應落在這個區間,然而,由於無法完全公映,落得話題十足,票房無效的局面,所呈現的劇情鋪陳凌亂,滑稽的段子引人發笑,卻不知為何而笑,反覆出現令人感到麻痺,宛如製作經費過剩的綜藝短劇,硬是拉長至百餘分鐘,為賦新辭強說愁,為了搞笑而搞笑。
 
I-002.jpg
 
電影題材高度敏感
本片取材敏感,我們舉兩個美國電影史上的例子輔助說明。同為美國電影的《前進高棉》(Platoon, 1986),其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以親身參與越戰的經驗,故事化傳遞他反對美國參與越戰的立場,影史上《前進高棉》成為叫好又叫座的美國電影,當時也存在許多支持參戰的電影作品,讓我們佩服美國電影「和而求同,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
 
I-003.jpg
 
《大獨裁者落難記》(The Dicdator, 2012)選擇誇張的演繹方式來暗諷揶揄獨裁政權領導人的美國電影,故事背景建立在瓦迪亞共和國:一個虛構的北非國家。透過這個兩部美國電影,我們反觀《名嘴出任務》,當中看見大量抨擊獨裁政權的荒謬以及描寫政權領導人熱愛美國流行文化的揣測,若是政治意圖,以商業電影文化制裁北韓,力道顯然捉襟見肘;北韓與金正恩都不是虛構的名字,真實的國旗與領導人的樣貌,進行「指名道姓」般的諷刺,電影列為人類文明史上八大藝術之一,並且兼具藝術與娛樂的本質,如此題材上的選擇,筆者個人認為,並非是一個適當的選擇,縱使完全公映,估計未必能獲得正面口碑以及票房佳績,無論政治與商業的意圖上皆造成雙輸的下場。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