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兼容並蓄且尊重多元文化的國家,這點在好萊塢電影主題中可以窺知一二;也因為如此,奧斯卡面對各族群的不平之鳴,始終不容易面面俱到。
最明顯的例子:去年奧斯卡女配角得主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及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共同呼籲好萊塢該重視男女電影工作者的片酬懸殊問題,而今年奧斯卡提名名單更引發排擠黑人演員的爭議;巧合的是,美國去年六月底才通過各州同志婚姻合法的提案,表面上同志權益似乎在美國又邁進了一步,但這是否也在好萊塢電影產業中受到平等的對待呢?
«費城 - 1994»讓湯姆漢克拿下最佳男主角,也成為奧斯卡第二位連莊的影帝
看看提名奧斯卡的多元性別議題電影,這幾年透露了怎樣的訊息?筆者將主要獎項暫定在奧斯卡影帝/影后獎項上,時間從1994至2016年,只有14部片有這樣的殊榮,而在這些電影中可發現,入圍者的國籍中,美國籍及非美國籍的剛好各佔一半,如果以這樣的比例,那麼這兩區塊得到影帝影后的機率也該是各半;而事實並非如此,從5位得影帝/影后名單中不難發現,得獎者全為美國人,而其中影帝佔了4位,影后只有1位;這現象倒也呼應了奧斯卡以美國白人男性為主的本位主義。
«男孩別哭 - 2000» 讓希拉蕊史旺打敗梅莉史翠普等勁敵奪得影后
就時間軸來看,從1994至2005近10年間,好萊塢進入奧斯卡影帝影后提名的電影有5部,其中兩部得獎,彼此間隔了6年(分別為1994《費城》及2000《男孩別哭》),表示平均每兩年有一部至少獲得提名;而從2006至2016間,獲提名的電影增為9部,其中3部得獎,間隔時間也略微縮短(分別為2006《柯波帝:冷血告白》、2009《自由大道》及2014《藥命俱樂部》),顯示近年來多元性別議題電影出品密集度增加了,相對受到肯定的比例也變高了。
«柯波帝: 冷血告白 - 2006» 雖讓霍夫曼稱帝,卻也不幸英年早逝
接著來檢視一下這些片子的海內外票房的相對比例變化,筆者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如果該片當年得到奧斯卡影帝/影后殊榮,則當年美國票房比例多半會接近一半甚至過半,包括2006《柯波帝:冷血告白》(美國佔58.4%)、2009《自由大道》(美國佔58.3%) 及2014《藥命俱樂部》(美國佔49.5%);反之則海外票房超越美國本土票房,最明顯的例子是2010《摯愛無盡》(海外佔63.2%)、2016《丹麥女孩》(海外佔79.6%) 及《因為愛你》(海外佔64.8%);雖然這並不代表鍍金與否跟票房有直接的關連,不過似乎可看出奧斯卡的結果可能間接影響美國觀眾的重視程度。
«自由大道 - 2009» 的細膩詮釋,讓西恩潘在敏感的性別及政治議題中受到肯定
最後從發行公司名單也看出了一些端倪:從1994至2005的提名作品發行公司每次都不同,從福斯、獅門到Fine Line都曾經參與過,然而經歷了票房的考驗及奧斯卡的評審關卡後,這幾年願意持續發行的片商剩下焦點(Focus)及溫斯坦(Weinstein)兩家常客,不難看出即使面對這類的小眾電影,也逐漸朝向專業及分工的模式經營。
«藥命俱樂部 - 2014»中馬修麥康納的暴瘦演出,擊敗了呼聲頗高的李奧納多
今年多元性別議題電影的表現可說是憂喜摻半,喜的是作品數量及受到提名的機率增加了,憂的是這樣的增加卻沒有相對反應在得獎機率上;從今年奧斯卡影帝影后的入圍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奧斯卡偏保守的氛圍 (86%的評審年齡為50歲以上)。不過我們仍感到慶幸,至少願意關注多元性別的導演增加了、演員整體質量提升了(主角得過影帝影后者不在少數)、以及海外的能見度也提高了。未來我們更期待,不論演員的性別、國籍甚至性向,都能得到觀眾肯定甚至擁抱小金人的榮耀。
最後,筆者整理了近20年好萊塢提名奧斯卡影帝/影后的多元性別議題電影的基本資料,這些片子不論最後是否有小金人加持,皆為經典上乘之作,值得大家一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