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邪惡就在你身邊
(圖說:由左至右分別為《活死人之夜》、《生人勿近》、《活屍地獄》海報)
在1968年,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的低成本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強烈衝擊了電影界之前,電影中的活屍/殭屍指的是被海地的巫師,以惡毒的法術(如巫毒)控制的人。這種黑魔法不只提供觀眾一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刺激,更揭示了「人會被恐懼和無知所控制」的含意,這是好萊塢對當時共產主義的反動。換言之,活屍/殭屍作為一種潛伏的威脅,而這種威脅很有可能成真。
但是喬治羅密歐的活屍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活屍不再是受人為驅使而行動的人形玩偶,而是陰沉沉、毫無希望的行走著(並咬噬著)的屍體。在這樣的條件下,原有的邪惡核心消失不見,可能只是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突然回過頭來就攻擊自己人。在電影中,這些轉換和攻擊是毫無頭緒的,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解釋這一切發生的原因,也就是說,活屍無處不在,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活屍。
(圖說:《活死人之夜》劇照)
回想一下《活死人之夜》上映的時間:1968年──正是越戰時期。美國政府將年輕人大批大批的送往越南,再一次的,對抗共產主義,在異地的徬徨無助和隨時可能戰死的恐懼,如烏雲壟罩。但是《活死人之夜》所呈現的氣氛,卻將威脅轉化為來自內部/自我:真正的危險可能不是共產主義,反而可能是平凡無奇的美國民眾((例如《活死人之夜》一開始的長者)。這種「威脅來自內部」的想法,貫穿了整部《活死人之夜》,也是此電影的核心。對喬治羅密歐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他持續將更多關於社會的想法付諸於電影中。
活屍表示:逛超市,必須的!
《活死人之夜》是恐怖片,同時帶有社會諷刺的內涵,但《生人勿近》(DAWN OF THE DEAD)則是社會諷刺電影,帶有恐怖片元素。《生人勿近》是喬治羅密歐在1978年的作品,他在這部片中清楚的指出:我們就是活屍。我們人類,或者更精確一點的說,受物慾控制的人類,就是活屍。在《生人勿近》中,即使成為活屍,他們還是無法抵抗物慾的驅動,不斷往各種賣場、超市前進,當然他們已經無法購物(老實說,如果可以的話,燒給他們可能比較快),但他們無法違反習慣的力量,或說,這些購物中心就像新的教堂,這些人終於得以在這個神聖的殿堂重新聚首。
(圖說:《生人勿近》劇照)
活屍與普通人的相近之處,在《生人勿近》中還有更多例子,例如兩者的生活都顯得很空洞、沒有目標、沒有野心──所有的成就都退化到只剩覓食和進食。除此之外,就像所有活屍電影中必備的公式一樣,在《生人勿近》裡,靠近活屍,無庸置疑會被活屍攻擊。但喬治羅密歐另將這一點加以擴張,以至於倖存者靠近其他倖存者也同樣危險,同樣有被攻擊的可能。在這樣末日世界的狀態下,人類為了攻擊/反攻擊,總算露出真面目,更多時候,一群人聚在一起,只是為了搶劫其他群體,將好處占為己有。在這樣的兩相對照之下,活屍一轉而成為整個社會中最底層的犧牲者──倖存者總是踩著活屍的身體往上爬。
能拯救世界的只有……
到了喬治羅密歐殭屍三部曲的第三部曲,《活屍地獄》(DAY OF THE DEAD),對於活屍的描寫和關注反而變少,焦點轉移至科學家和軍人的衝突對立上,普通人則被夾在其中。《活屍地獄》完成於1985年,當時,導演喬治羅密歐為自己選邊站,他不將自己定位為科學家,不是軍人,更不是普通人,他就是活屍。因為活屍聽從本能而生(不斷的覓食、進食),生活全然的簡單純粹,沒有謊言與遮蔽,沒有背叛和偷雞摸狗。導演鏡頭下的活屍,誠實的可憐又可愛。為了更加強調自己對活屍的喜愛,他創造了巴德(Bud)這個角色,一個馴服的活屍,幾乎像寵物一樣,同時他也是科學家用來實驗的主體。因此在第三部曲中,活屍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人類則可悲又危險,完全不值得同情,觀眾(人類)不在意人類到底能不能存活,反而以一種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的方式關心起活屍了。
(圖說:《活屍地獄》劇照)
下一篇,我們將要觀察更多喬治羅密歐的活屍電影──活屍觀察現場(二):活屍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