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懂得「無限」這個簡潔卻非常深澳的概念,電影強調的是「證明」,不論是證明過程、原理、甚至是證明自己! 其實這也是劍橋大學非常重視的一環。接下來這裡要談的是英印文化衝擊,不談英美的衝擊,英國文化中產階級制度喜歡用明顯但較謙遜的表達,印度男孩重視家庭倫理,非常重視宗教信仰文化,較為單純,也較直覺式的表達,而從劍橋大學一開始完全不認同,憑著這些公式,以及學識不足地方過來的人,就能夠坦蕩蕩且理直氣壯來進入大學,也可以體會的出,英國其實排外的文化一直都存在著,因為外地人總不了解當地的文化,無法深刻融入生活和階級制度,不論是行為、言語上,都是毫無禮貌可言,也深怕這樣的文化若帶入了學識最高的殿堂,恐怕也毀了千古以來的校譽,學識相對的也可能令社會產生質疑,只有像劍橋教授這些成就非凡的教育者,才有較有資格禮貌性的互相調侃,也未必心理層面真的謙遜(也指對知識保持著不足心態,自大則會受到強烈抨擊的環境),要認同似乎不可能...。
拉馬努金進入了劍橋,首先打了第一場仗「歧視」,和同儕們的相處,飲食習慣等等...,想像的出拉馬努金十分堅強且憤恨環境帶給他了諸多限制,卻依然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並保持著勇往直前的決心,這不僅是堅強,若沒有信仰的人,談何其容易? 而信仰裡,也包含了愛情,美妙的舞曲,展現出印度內心動人的一面。
第二場仗則是「自大」,「正如歐拉,他自己的形式,一種面向自身的藝術,並且如同所有藝術一樣,展現真理,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的真理,這是我的信仰,而你,你與無限的數字共舞,就像莫扎特在腦海裏聽見整部交響樂一樣,但是這個舞蹈,這種藝術,讓某些人認為我們,不過是個變戲法的」,經過了這些陳述,「天才」腦海裡總可以發揮自如,不論是藝術、數學、物理、音樂等...,原來天才們真正痛苦而必須要挑戰的是「證明」,若沒有證明存在,就會像一個神經病拿著大水彩筆往天空作畫,一點價值也沒有,也沒有傳承下去的意義。
接下來幾場仗,哈代教授、利特爾伍德先生都有各自的仗需要打,而這些看似不可能超越世界的神聖戰場,其實要的就是拉瑪努金自身認同自我,得到「皇家學會院士」的頭銜,那麼他才有資格被眾人認同,身為無神論者的哈代教授,最後傳達就是要告訴世人,「我要讓那些無聊的和自大的人聽好了,我做到了你們從沒做到的事情,我與利特爾伍德和拉瑪努金在一些事情上,共同努力,例如平等條件,我們都可以說是在追求絕對完美中對無限的探索者,我們何德何能去質疑拉瑪努金? 更不用說上帝了,並非我們創造了這些公式,它們早已存在。」,最後結局固然感傷萬分悲痛,電影總要為這些天才找到非凡價值,建構「我」存在必超越所有人,神給了人「思想」,讓世人了解世界充滿了真正的「無限」可能,不論歷經何種絕望、頹廢、歧視、離去,也是必經的過程,因此絕對是一部超勵志電影。
圖/rottentomatoes.com/
圖/absolutegee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