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原本可以這麼說的:『不!我不要去做!我不想去元首的總部!』但我沒有,因為我太好奇了……當時的我也沒意識到命運會將我帶到一個我完全不想去的地方……直到今日我仍很難原諒自己……」
以上的話來自於《帝國毀滅》中的女主角特勞德爾榮格在2002年的記錄片《盲點:希特勒的秘書》中所述,之後被收進《帝國毀滅》片頭,一句話道盡纏繞她一生的命運與愧疚。所有的故事從1943年的一場面試開始:希特勒僅因榮格的一句「我出生於慕尼黑」(希特勒偏愛慕尼黑人)任命她成為他的私人秘書,兩人的命運從此相連。
希特勒在其56歲生日當天得到一份大禮:得知俄軍已逼近首都柏林十二公里處!當時希特勒力排眾議堅持留守柏林,並指使黨衛軍將領蒙克背水一戰。但當蒙克提及該如何處置柏林內近三千萬的平民時,希特勒回答:「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平民!」意指平民也應該為此役作戰,為此役犧牲。其後在得知德國人民大量傷亡後,希特勒的看法是「如果輸了戰爭,再失去了人民又怎樣?」甚至辯解道:「我的人民這麼懦弱,根據自然法則,他們應該滅亡!」
而對於自己不可否認的殘忍,希特勒如此解釋:「所謂的人道主義只是宗教迷信……同情弱者是原罪!是對自然的背叛!」從以上的言語我們看到的是跟印象中既相同又不太相同的希特勒:沒錯,他基本上是一位殘忍之人,且善於為自己的惡行找冠冕堂皇的藉口,但沒想到的是他對敵人殘忍,對於崇拜他,甚至深愛他的德國人民卻更加殘忍無情!
在戰爭與政治上,希特勒不僅殘忍,更是一個自信狂傲之徒!在「元首的憤怒」後半段我們可以看到希特勒在飆罵德國軍官都是飯桶後說道「然而我一個人征服了整個歐洲!」(此句也包含了惡搞片中「我到河北省來」的德語原音)事實上,怎麼可能呢?但光是這句話就能看出希特勒的自信與狂妄,他永遠相信自己是對的,就如同他述說著其在歷史上最為人詬病的屠殺猶太人一事時竟心平氣和地說:「我唯一能引以為傲的只有公開反對了猶太人,將他們趕出了德國人的生存空間。」他一直到死都深信自己「屠殺六百萬猶太人」這件事是正確的!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出現這個疑問:為什麼?這樣一個殘忍無情、狂妄自傲之人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在上篇影評中我們知道希特勒絕非完全無情,甚至一直保有一個當畫家的夢,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希特勒在政治上能做到如此地步?或許當時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長戈培爾(下圖之人)對於德國人民的犧牲所說的話能夠為我們解答:「我才不同情他們!我們(納粹)並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給了我們權力!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這句話透露出不論是希特勒還是整個納粹的人都在德國人民絕對的支持下獲得了絕對的權力,而「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希特勒之所以會走到這一步,跟其龐大的權力脫離不了關係:希特勒的執政擴張了元首的權力,元首的權力最後反過來導致了希特勒自身的腐化。
在電影中希特勒在眾人面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明日我將被眾人詛咒,但命運不允許其他結局!」最後的希特勒背負著全德國人民對於他和第三帝國的憧憬,跟其情人愛娃一起自盡,整個帝國也隨著他的死去瓦解毀滅。希特勒就這麼死了,在女主角榮格和其身邊的人都未能真正了解他時毅然決然地死去了。甚至連愛娃自己都坦白:「我跟他(希特勒)認識了十五年,卻依舊沒有真正認識他……」好像打從一開始希特勒就不希望自己被任何人了解與認識,他孤獨地活著,最後孤獨地死去,留給世界對他永遠的畏懼與疑問。
《帝國毀滅》在德國國內一直都飽受爭議,只因為這部電影詮釋了希特勒這個理應永遠被視為非人的惡魔較為人性化的一面。當時德國一家小報雜誌「Bild」甚至問了本片編劇貝恩德「難道我們能把一個『怪物』按照人的形象展現嗎?」對此貝恩德答道:「沒錯!因為我們總有一天必須做到能述說自己的歷史!」有趣的是,連片中希特勒的飾演者布魯諾一開始也不願出演這個角色,直到讀了本片參考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後才改變了看法,並認為努力飾演出這位歷史惡人是絕對有意義的。
或許直至今日,希特勒和納粹等與希特勒有關的事物在德國甚至歐洲都仍是一項禁忌,或許他在二戰期間所犯下的惡行,不論在東西方都很符合非人、惡魔的行徑。但有一件事實是無法改變的:阿道夫希特勒是個「人」,是個在1889年出生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曾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他曾經歷過雙親病亡和生活窘迫等困境,而他所選擇的,是每一個人在人性的發展與命運的操弄下都有可能會走上的道路。面對這樣的一個歷史人物,我們該做的不是將他與「人」劃分開來,而是應該試著了解他,了解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讓世界不再出現第二個希特勒,世界上的所有人,包括曾為他瘋狂的榮格,也才能真正從「希特勒」手中逃離,獲得自由。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林奕均在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