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薇若尼卡》奇士勞斯基的電影詩 | 經典回顧 | 蒸魚

2016數位修復版再飽影迷眼福

雙面薇若妮卡

▲《雙面薇若妮卡》劇照。

生命中有些事情無法用文字說清,例如機緣,例如命運。波蘭的薇若妮卡有心臟疾病,卻把最後一口氣奉獻給歌唱舞台;巴黎的薇若妮卡正和男友在床上巫山雲雨時,直覺地感受到波蘭薇若妮卡的死亡,哀悼之情瞬間湧入心頭。一邊是死亡,一邊是生的歡愉,導演奇士勞斯基在《雙面薇若妮卡》中用兩個素不相識卻有相同面孔的女子,描繪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神秘牽引。


 Krzysztof_Kieślowski


▲波蘭籍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原先涉足拍攝紀錄片,然而1970年代的波蘭恰好處於知識份子與工人聯手抵抗政府高壓獨裁的時期,在政府過於嚴格的電檢制度下,奇士勞斯基認為他無法用紀錄片傳達波蘭人民的生活寫照,因此改以虛構的劇情來貼近所謂的現實世界。當時與奇士勞斯基有類似理念的導演有贊諾西(Krzysztof Zanussi)、華意達(Andrzej Wajda)、賀蘭(Agnieszka Holland)等人,這群導演致力於拍攝「道德焦慮」電影(Cinema of Moral Anxiety),將他們對共產政治的批判放入電影的隱喻中。奇士勞斯基拍攝紀錄片的初衷始於對「真實」的愛好,然而卻發現「人們想哭的時候便會把門關上。當攝影機接近人這個主體時,人就漸漸在鏡頭前消失了。」遂轉往劇情片發展,並將焦點放在生命的個體與生活,雖然作品中仍時時可見政治的影響,但不再以以政治為主題。代表作品另有《十誡》、《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


雙面薇若妮卡

▲同時飾演兩個薇若妮卡的女主角伊蓮‧雅各( Irene Jacob)。擁有瑞典血統、出身法國的雅各因為演出《雙面薇若妮卡》和奇士勞斯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紅色情深》揚名國際,也憑著薇若妮卡一片摘下1991年坎城影后后冠。

 

無可明說的完滿

 兩個薇若妮卡彼此是陌生人,卻因為無法解釋的原因介入對方的生命。波蘭薇若妮卡的死亡影響了巴黎薇若妮卡的愛情選擇;巴黎薇若妮卡在假寐的午後,尋找一道金黃色鏡射反光的源頭,卻在一瞬間準確地看向鏡頭——那是波蘭薇若妮卡飄蕩的靈魂視角,正在對巴黎薇若妮卡投射無聲的召喚。巴黎薇若妮卡與傀儡師的緣份也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薇若妮卡被他的表演吸引後,對傀儡師萌生好奇心,開始閱讀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想法並與之交流。或許對某些人而言,這是一段很平常的戀情開端:相識相知而後相愛,但是深究起來,巴黎薇若妮卡與傀儡師的相遇和與波蘭薇若妮卡的交纏在本質上很雷同,都是一股神祕力量的介入,進而使得巴黎薇若妮卡的生命臻於完滿。就像薇若妮卡手中的透明圓球能在急駛的火車上映出窗外顛倒風景一樣,她們兩人共享一支主旋律卻分隔兩地兩世,同時唱著自己也唱著對方的歌。

 

 Double-Life-of-Veronique


▲奇士勞斯基在《雙面薇若妮卡》中大量使用黃綠色濾鏡,除了視覺上的考量外,或許也有加強電影主題的效果——當兩個薇若妮卡互相感應的時刻,觀眾並不確定哪些畫面被哪一個薇若妮卡看到、哪些畫面是現實世界、哪些是被想像的、被形構的。在昏黃的濾鏡下,現實時空中的隔閡被瓦解,沒有任何人事物比起兩個薇若妮卡間的牽絆更具體確實。

 


另闢蹊徑的電影詩學

《雙面薇若妮卡》令人著迷的原因,在於奇士勞斯基打破邏輯和字面可解的模式,轉向電影本身就能產生的歧義性,這種性質使得《雙面薇若妮卡》有股渾然天成的濃厚詩意與音樂性。或許曾有不少觀眾和學者試著要精準解讀電影中的細節和線索,企圖理出個所以然,但這就是奇士勞斯基值得玩味的地方——作品被解讀的那一刻,瞬間就會迎來美感的死亡,混沌不清地接受並且直觀地領會,才能完整保存導演想傳達的意涵。奇士勞斯基成功地在他的作品中營造出諸多對於生命的隱喻,然而他的路線卻似乎與當代電影主流背道而馳。電影評論家Johathan Romney指出,在1994年的坎城影展中,擊敗奇士勞斯基遺作《紅色情深》獲得金棕櫚獎的作品是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一部不折不扣的敘事片;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當年坎城影展似乎真的預示了未來的電影趨勢。電影追求如詩般的美學也好,有所本也罷,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在今日,奇士勞斯基仍然是不少影迷心中的大師典範。2016年三月適逢奇士勞斯基逝世二十週年,不妨再進一次戲院重溫奇士勞斯基的電影詩。


雙面薇若妮卡

▲《雙面薇若妮卡》劇照。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