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編劇」都在做些什麼事呢?
編劇其實就像是個影視團隊的控球後衛,寫劇本前得先「提案」,提案過不過是一回事。被pass掉就一直卡在提案的過程,說穿了「提案」的性質就跟業務有點像,帶著手邊的資料,老闆幹完客戶幹,大家幹完之後,笑著說謝謝,然後吞下眼淚再來一次。
提案過了,不算是撥開烏雲見月明。再來就是「大綱」這部分就會看資方的喜好,有的喜歡只看劇情大綱,有的細到看分場大綱,這中間的操作又得看各公司的習慣了,如果遇到老闆本身沒主見,拿不定主義,可能會請公司各部門的人都給意見,可能連掃地的阿婆都對你的東西有發言權。資方、製作方也有可能同時給意見,這個意見可能彼此不相關,甚至彼此衝突。那編劇要不要聽意見呢?其實還是要的。這一點跟業務沒有什麼兩樣,沒辦法,以「服務」為本嘛。
等到編劇能正式寫劇本的時候,遇到撞牆卡殼是家常便飯,除了劇本之外還得衡量資源、與導演溝通、與現場工作人員協調。出資人與導演必須選一個得罪其實也是蠻常見的情況。編劇工作看上去其實不算複雜,但是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讓你的作品重新開始,陷入無限死循環,一個重新開始,就可能會讓資方或製作方對編劇的作品帶有偏見,相當不討好。所以想加入影視產業尤其是編劇這一塊的朋友,請三思。
好了!說了這麼多不相干的,趕緊進入主題本篇想向讀者推薦一部相當有意思又省成本的極簡電影,將場景運用至極限的藝術--《活埋》。
【以下有劇透,閱讀前請勿被雷到】
場景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
以一部約90分鐘片長的電影,編劇在場景的安排運用是相當重要的,場景其實也有一個時間軸的概念,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發現,除了幾個很重要的場景,例如:主角家。或者是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例如:某棵樹下是約定的地點。這種必須存在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場景,電影幾乎不會有重複的場景,即便是「劇情上的任務」也有一個「大環境」的概念。通常是任務完成,離開了就不會回來了。
舉個例子:即刻救援中,連恩尼遜為了救女兒來到了巴黎某棟建築物,尋找女兒被綁架的線索。編劇通常不會第一次找,讓連恩尼遜遺漏了某樣重要線索,而在後面劇情又安排他返回那建築物找線索。有通常,當然也有例外,很多犯罪刑偵類的就會這麼做,要視片種靈活調整。
「場景一直換,才能讓觀影者感到新鮮,感到有戲劇衝突,這樣戲才會好看」絕對不是這樣的!真正厲害的影視作品,通常台詞越少,在同一個場景裡必定把所能營造的衝突拉到最高,就以《活埋》來說,他的場景只有一個,一副長六呎至七呎的棺材裡。這是相當考驗演員及劇本功底的。
黑暗、狹小空間的開場,突來的恐懼感以及遞增的無助感
《活埋》是相當具有實驗性的劇本,一開場萊恩雷諾喘氣、呼吸、尋找光源,在這樣子的場景下,其實我們觀影的同時已經下意識地不計較,這萊恩雷諾是怎麼進來的?更多的是……當我們看到萊恩雷諾在狹小空間中掙扎時,幻想自己如果也處在那種環境之下,手、腳、腰這些部位有多不舒服,萊恩雷諾儼然成為我們心中小劇場的演出者。
當萊恩雷諾四處碰撞棺材時,每一下都是在重擊觀影者的心裡,營造出無助、恐懼、無力的感覺。當他拿出打火機點起火的時候,也同時點燃了觀影者心中的希望之火。當他拿出手機時,我們都認為他還有救。
台詞的精練,兼具人物介紹
萊恩雷諾利用手機先打各通電話都是從不同職業、不停人群的角度表現人世之冷漠,而從他們的對談中,將主角的職業、家庭狀況、為什麼會跑進棺材裡的各種都介紹在內,同時也替觀影者勾勒出一個「人性自私」的樣貌。當電話終於打到了美國政府駐伊人質營救小組這通電話時,對方的嚴肅認真態度,把觀影者也唬得一楞楞的,感覺到男主角真的能夠逃出這狹小環境回到家中與妻兒共享天倫。
政治角力、取捨
萊恩雷諾不停地向美國政府求救時,美方故作鎮定、煞有其事的詢問了一些問題,但都沒有什麼實質上的舉動;當聽到劫匪所要男主角的即時錄影時,美國方面的聲音才是開始出現「真正介意」的聲音。而這些全部都在聲音上呈現,觀影者必須要細細聽這口氣的差別。一旦這樣的視頻傳播出去,對美國的形象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上將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對比之前的美方淡定談話,說要營救萊恩雷諾,應該都是假的。
美國與伊拉克的關係,相信地球人都知道,伊拉克對於美國的仇恨,已經上升到不只美國軍方,已然擴展到美國平民,就是這樣的絕望,加深了觀影者心中的絕望感。其實我們都知道就算伊方真的拿到「贖金」萊恩雷諾也是必死無疑。這一點其實在片中的細節也有所暗示,不管萊恩雷諾迫於長期壓力下,依要求拍多少視頻,都沒有得到伊方釋出誠意的情節,而要萊恩雷諾錄視頻很有可能只是為了增加美國平民的恐懼感。
看似是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政治角力,但其實也是美國公務員之間的角力,但實際上是一種科層體制的「自掃門前雪」的詮釋,從美國領事館、CRT公司領導、各路接線員的態度上看出。事不關己的旗幟高高掛起;委任卸責,只要事情別燒到我身上,誰管誰躺棺材裡啊?
黑暗開始就由黑暗結束,反轉再反轉
電影最後,棺材裡面不停的加速漏沙,同時電話的那一方說正在挖掘,快要挖到你了!電話中傳來挖沙聲,萊恩雷諾的希望再一次被點燃。當然,觀影者的希望,也是。
有認真看的觀影者可以發現,最後男主角完全被沙掩埋、吃土吃到無法應答時,電話那端的吵雜聲突然沒了,傳來的是美國政府方面清晰的一句:「I'm sorry, Paul. I'm so sorry.」
喂!你剛剛不是還在喘嗎?怎麼突然變得這麼冷靜了?演戲演全套呀!
影後細想,為何美國領事館都不願沾手一絲半點的事情,這個這個解救小組卻突然間來了個大轉彎呢?其實,解救小組的負責人只不過是在用他熟練的方式來欺騙這個可憐的、已無生還希望的男主角。因為這種事情他已見多不怪了。
《活埋》通過一部手機、精練的台詞運用,側寫出了國家民族、甚至整個社會現實的輪廓,很有意思的劇本。
淺談密室劇本的元素
看這部《活埋》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恐懼感的營造,而且也可以知道「密室」裡可以營造些什麼樣的衝突。
- 狹小空間:空間的運用,隨著主角的手腳無法施展,施力不得,很容易讓觀影者的心理有一種潛意識的壓抑,而這份壓抑很容易成為恐懼感、無助感的基石。
- 光線的來源:視覺上的運用,畢竟影視作品是相當追求視覺效果的,所以也不能完全斷絕了光線,那如何利用光線給觀影者壓迫感,那工具就相當重要,想想我們周邊能發光的東西,小至火柴,大至手電筒,手機、螢光棒等,都是能發光的,只要在適當的時機「剝奪」光源,就能營造出衝突。
- 與外界聯絡的媒介:例如手機、哨子等,這裡的與外界聯絡,是指能否讓外面的人知道,有人受困於此,通常安排最好的是媒介逐漸消失,《活埋》所運用的,就是讓手機逐漸沒電,隨著電量的耗損,主角萊恩雷諾在無奈、無助下營造張力。
- 入侵者:這個入侵者必須是比自己更具有威脅性,且能自由進出空間的元素,《活埋》所運用的就是「蛇」,蛇給人類的臉譜大多代表危險,而且在受限空間裡,萊恩雷諾即便攻擊,也很可能遭受到反噬。
這部《活埋》已經是幾年前的作品了,推薦給讀者,如果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不妨也花點時間感受一下希望與絕望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