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救援》是時候該來救救美國電影了】 | 編輯觀點 | 懶貓

 
雷利史考特最近這幾年來毀譽參半,《普羅米修斯》《出埃及記:天地王者》各在宗實支持者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陰影。美國的商業片導演很多,要不是仗著曾經獲取奧斯卡的名氣以及歷來的高票房,真的很難想像哪個片商膽大再度出資要給雷利繼續拍《普羅米修斯》續集。
 
《絕地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任務》。基本上劇情可以分為兩個面向:救援與生存。當然,從古至今有關災難的電影不勝枚舉,《絕地救援》想從中脫穎而出自然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2013年上映的《地心引力》就是相當好的例子,它徹底展現了太空中的寂靜殺機,就像你欣賞著這片美麗蔚藍的大海卻不了解他深邃的黑暗,帶著觀眾一同體驗人們無法操控的宇宙的力量。
 
 
《絕地救援》真正吸引觀眾的要點在於”時間”。麥特戴蒙獨自一人被丟在火星上的時間相當的長,一瞬間的死亡遠遠比不上慢慢的死亡來得痛苦,這是一個完全翻轉命運的過程。種植馬鈴薯的過程因為地點是發生在火星上而變得有趣,就連生存這件事情其實在電影裡都淡化了不少,這跟麥特戴蒙的角色設計與演出有很大的關係。
 
救援面在電影裡的處理就不是很理想,當然導演可以使用眾多大家聽不懂的學術用語來裝B,也可以使用混亂的角色層屬關係以及繁複的體制來讓人覺得救援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但刻意對天朝的吹捧卻讓人不知所云。「雷利,你是吃到麥克貝的口水是吧?」
 
 
當然排除那些缺點,《絕地救援》又顯得是相當平民且聰明的一部電影。像是原本應該很複雜化的學反應,也都用了一些詼諧的橋段、演出,讓觀眾很容易看明白。最麻煩的跨星際溝通困難,也藉著麥特戴蒙的機智而得以解決。那些不同的馬鈴薯塊的食用方式也讓人感受到獨自一人待在火星上的孤單與無奈,畢竟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餐桌是最孤獨的
 
或許,雷利史考特已經很難重回當初的光芒,但雷利依然是雷利。平易且近人,這也許才是現代大多數觀眾想要的淡淡地感動,簡單地上戲院,快樂地離開。片尾神曲《I Will Survive》雖與電影主題相呼應,但戲謔意味頗高,有一點麥特戴蒙飾演的主角自我解嘲的一種感覺。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