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下的悲情職業,間諜
相信有不少觀眾是間諜迷,在看到這部《間諜橋》之前,懷抱著即將看到整部諜對諜的精彩動作電影而感到興奮,然後發現這部並不是一部動作片的時候而感到失落。 這部《間諜橋》跟同期上映的腥紅山莊、彼得潘等相比,不慍不火,不喜歡劇情片的觀眾會感到沉悶,但無可否認的是這部片的藝術價值非常高。
首先是時代背景,1957年美蘇的「冷戰」達到高峰,可說是一觸即發,兩國各派間諜彼此刺探,而《間諜橋》的故事背景就架設在這樣一個「冷」時代。由於間諜是不為人知的祕密工作,在國家意識下,間諜幾乎是派出去就如同死去,本身沒有活的權利,因為不管是被識破身份而死,或者被俘存活,都會面臨被自己國家、人民,懷疑他的忠貞,同時也面臨敵國的嚴厲審判,所以「間諜」可謂是大時代的犧牲者。
為什麼選的配角,光彩要蓋過主角呢?
在進入主題之前,小編特別要介紹馬克勞倫斯這個演員,馬克勞倫斯曾獲得百老匯東尼獎的最佳男演員,可說是個硬底子演員,他把「間諜」心思細密,完全猜不透在想什麼的特質,用幾個眼神和動作演出來,就連說話的音量音調也一直控制著不高不低,保持著神秘、難以猜透的感覺,表演層次非常高,就演技這點上……有點蓋過湯姆漢克所飾演的唐納文律師這個角色。
【以下有嚴重劇透,閱讀前請勿被雷到】
「冷」開場的處理,最吃導演用畫面說故事功力
電影一開始是安靜的狀態,一個畫家在城市某個角落,畫著自己的自畫像。這種冷開場在劇情片類型中經常出現,但相對的就是考驗導演「用畫面說故事」的能力,就這點來說,史匹柏確實是一流的畫面故事家,加上馬克勞倫斯精湛的演技,前十分鐘台詞並不多,便讓觀眾一直保持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寧靜」。
接著畫家開始他平常一天的簡單生活,先搭地鐵到公園詩情畫意地寫生,一個看起來平凡不過的人,馬克勞倫斯完美演繹一個蘇聯的間諜魯道夫阿貝爾,看似寧靜的背後,其實美國聯邦調查局已鎖定他的行蹤,就在他回到住所的同時,破他家門,遭強制逮捕。成功製造第一波的衝突。
馬克勞倫斯演太好讓我差點忘了湯姆漢克是主角
湯姆漢克飾演的唐納文律師是本片正義形象的化身,接到律師公會的請託,請他幫沒有律師願意辯護的匪諜魯道夫阿貝爾,而這個安排本身就是一種戲劇衝突,這個衝突來自於國家與國家立場的對立衝突,再者就是國家與唐納文自身的衝突,究竟唐納文要忠於自己法律公正的立場,還是要忠於國家鄉愿,這本身就是很值得描寫的細節。 為了凸顯「衝突」,唐納文辯護的過程棘手,除了不受自己國民的認同和歡迎,家人的反對和妻子怒火,在那個保密防諜的時代,都讓唐納文這個角色充滿衝突性。
其中有一段文戲是這樣子的,唐納文的小兒子在學校讀書,老師正在灌輸他們愛國教育和蘇聯威脅的恐怖,編劇用這種方式下去側寫美國人的立場。就連唐納文坐公車,都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也是劇中安排的巧思。
劇中最有可看性的一段,卻也是遺珠之憾
唐納文幾次與阿貝爾的交談互動下,阿貝爾隱晦表明對蘇聯的忠誠和盡職的決心,令唐納文敬佩與欣賞,認為他不是壞人。他們之間的關係越好,唐納文的選擇便更具衝突,唐納文認為因為國家立場的不同,就要定他死罪,對阿貝爾並不公平,所以雖然一審敗訴,仍一路為他上訴到最高法院。而幾段文戲兩人的演技都有到位,也深刻的詮釋何謂「君子之交。」 劇中有一段唐納文因為為阿貝爾辯護而家中受到攻擊,就連前來的警察也對唐納文不太友善,這邊比較可惜的就是「有做而沒有做滿」的情況,這個外在的衝突,並沒有藉由唐納文而解決,編劇選擇不解決這個衝突,有點到但不激化衝突,而導致衝突張力不足。
雖是真人真事改編,劇本不明智的支線
在此同時,美國也一直有從事對蘇聯的間諜行動。鮑爾駕駛的偵察機在執行對蘇聯軍事機密蒐集拍攝時,感覺一起飛就馬上被擊落,他沒有選擇人機同亡,或服用氫化鉀自盡,他選擇跳傘逃命,但一落地就被俘。 美國政府為了不讓鮑爾洩漏國家機密,但又礙於國家顏面,不以政府出面。中情局找上唐納文,請他到東柏林進行交換俘虜的談判,唐納文明知這是風險更高的案件,甚至在危險的東柏林進行談判。
唐納文有一段和中情局探員對話可以說是《間諜橋》,整個價值核心的體現,也就是「美國自由與人權價值」。「是什麼讓我們成為美國人?規則,這個規則是憲法,憲法讓我們成美國人。」人人都有平等獲得法律保護的權利,而唐納文就是要守護這樣的價值而存在的「主角」。
人物介紹不足的配角支線,對於觀眾來說印象淡薄
交換間諜的工作,在柏林圍牆興建中又發生了插曲,一名耶魯到東德交換的研究生普萊爾,莫名被東德拘捕,當唐納文知道這個只有25歲的學生,想起他律師所的同事,年輕人還有大好前程,於是唐納文的正義感促使他一定要救出這個學生,但中情局認定這是增加救援的難度,希望唐納文放棄救普萊爾。
這裡必須說編劇大可以選擇一個俘虜就好,因為鮑爾(美國方俘虜)被刑求、被疲勞轟炸是觀眾看的到的,但是普萊爾(莫名被捕的學生)是一場戲也沒有,觀眾無法感受這個角色因為面臨危機而將壓迫感轉向唐納文身上,難免會讓觀眾有一種……其實他死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的觀影感受。
主角很忙卻也沒有掌握到全局
唐納文在這一人兩換的局面中,並沒有真正很驚人談判技巧,除了以理說服對方,就只有堅定自己的立場,表明只有一個立場,就是人質同時交換,其他除了自己莫名的自信和賭注之外,並沒有備案準備,說白了,東德單方面不理會唐納文好像也可以,這不夠曲折的部分,歸咎於支線同時進行,卻又描寫空間不足的窘境。
劇中細節褒揚美國自由的意味濃厚,對比巧妙
電影最後在格林尼克橋上的人質交換,把緊張的氛圍渲染開來。導演用鏡頭從遠景照著「間諜橋」外觀,用最寧靜的手法來對比但橋上的不平靜。雙方都有準備阻擊手,讓觀眾陷在「現在情形每個人都有危險」的情緒。 當唐納文見到阿貝爾,阿貝爾感動唐納文為他做的一切,唐納文問他回家想做什麼,阿貝爾道出間諜工作的無奈:「回家後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同胞會以為我出賣了國家,拿槍殺我……」 唐納文開始擔心阿貝爾交換後的安危,阿貝爾冷靜道出:「他們怎麼迎接我,是擁抱,還是直接坐後座?」結果美國接到鮑爾時,是擁抱,而蘇聯接到阿貝爾是直接送到後座。兩國對待人質的方式,對比很鮮明, 劇中用了很多類似的對比,尤其是針對美國和蘇聯,對待人質的差別,自由世界和共產極權世界的不同處都深刻的表現出來,像在西德坐火車和紐約坐火車,看到的景象也不同,在西德坐火車,見到柏林圍牆爬牆逃亡的人被射殺,對比的是電影最後小孩子自由翻牆的畫面。
故事敘述精彩,雖說戲劇張力略顯不足,但瑕不掩瑜
《間諜橋》在柯恩兄弟的編劇下,敘事穿插,把唐納文的營救故事說得精彩,但是太多點到為止,支線危機感不足,或許把描寫普萊爾的部分騰挪出來將前面的衝突做滿,又或者更加凸顯唐納文的內心掙扎以及跟阿貝爾的感情,會讓整部電影更加精采,這部分雖然可惜,卻也不影響整部精采的部分,裡面的對比巧妙堪稱一絕,這是無可否認的,另外,劇中畫面的轉場,鏡頭都銜接得很流暢,大大降低了如此深度片的「難度」,希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欣賞這部劇情片《間諜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