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信到哥本哈根》在2003年推出,為丹麥暢銷小說〈北方自由〉所改編之電影,片中敘述了一位名為David的小男孩經由許多人的幫助從保加利亞集中營逃脫出來的故事。
回溯與拼湊
影片的一開始由旁白的聲音開始慢慢帶入劇情,敘述小男孩受人指點而準備逃出集中營的計畫,而這時沒有人知道這聲音是出自誰的口中,作者也不斷藉由David的記憶回溯,用影像蒙太奇的方式向我們一點一滴的倒敘、拼湊在David計畫逃獄前所發生的事,甚至一開始會讓觀眾誤以為旁白的聲音是David在集中營中的好友約翰所講述的話語。而那封務必送到丹麥哥本哈根用蠟密封起的信封更是替這位旁白人士增添幾分神秘感,到底他是何許人也?是前半段中觀影者通常會不斷尋找答案的問題。
恐懼的籠罩
一開始David照著旁白人物的話順利地逃出了集中營,原本以為逃脫出了集中營就已經自由了,但久經折磨的David內心靈魂卻早已上了鎖,無法對任何人事物敞開心胸,如同久關鳥籠的小鳥,縱使你已經放他自由,但對於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的他而言,反倒是一個非常大的恐懼,懼怕人們將他抓回去、懼怕迷路、懼怕被人陷害或是懼怕沒有下一餐,那是種無以名狀、無所適從的恐懼,那不是一層兩層可以輕易拿起輕易放下的隔層,在戰亂時期,對於自幼就深受其害,受到壓迫的小孩而言,這層隔層更是深厚的無法輕易打破,就像“從未見過自由的樣子,要如何去相信自由?”一般,這是種無法用言說就可呈現的體會經驗,而這層恐懼也不斷地籠罩在David的內心,被虐待的情景、同伴為他而死去的畫面依舊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使他剛開始時儘管對於周遭的人事物還是有願意相信的時候,但最後依舊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樣的幸運而悄然離去。
撥雲見日的解脫
如果說真的有神,那在這部片裡面應該指的就是蘇菲這位女士,他的智慧,她的善良讓飽受精神折磨的David終於願意敞開心胸,而他使用的方法並不特別,僅僅是展現出人性真切的情感,僅僅是展現人性原有的善良,僅僅是展現人最初就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之情。而這股力量也拯救了David年輕受創的靈魂,令他從不斷輪迴的夢魘中解脫。
片名的意義
這部《送信到哥本哈根》,其實英文的片名是《I Am David》,“Iam David.”這句話其實不只一次地出現在影片中,這句話不僅僅是ㄧ句自我介紹的敘事句,而是ㄧ句不斷尋求找尋自我的疑問句,每當有人問他是誰時,他僅僅只能回答”I am David.”或一些簡短的答句,他不敢說得太多,他也不知該說什麼,他是誰?家在哪裡?父母在哪?這些他答不出來,但藉由逐漸地遇到一些人事物,逐漸地遇到一些善良的人們,他逐漸地找到了答案,他知道了他是誰,他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