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島嶼寫作II-讀中文系的人 | 編輯觀點 | Steven

本部紀錄片是為訴說林文月教授的生平事趣和生活體驗之文學性紀錄片,整部影片幾乎都用向左或向右的推軌鏡頭來做情節推進,就如同我們在觀看一本文學作品時緩緩的,細細的品嘗每個文字的感覺,再搭配著偶爾的zoom in、zoom out鏡頭和林文月老師的散文詩,然後將這些食材用小火細心燉煮就完成了這部如林文月教授的散文般的文學意境紀錄片。

 

L_201512lin_10_227_160_19.jpg

 

歲月的痕跡


影片的開頭是林文月教授正在廚房做著菜頭粿,她邊做邊想起母親當年曾對他說過的話,那段話充斥著要快速融入新環境的無奈和倉促,而另外一段關於林文月教授的回憶則為,”當時還記得日本剛戰敗,全校師生都在聽著戰敗消息的廣播,老師留著眼淚,同學難過地流著淚,而我也跟著流起了眼淚,但過了兩天,突然間我們又突然從戰敗國變成了戰勝國”,這類十分複雜的民族情緒其實在台灣許多老一輩作家的文學作品中也時常出現,但每個人的經歷卻都不一樣,林文月教授出生於上海日本租借區,故受的是日式教育,但她的父親是台灣人,但在當時到上海留學,而母親則是道道地地的中國人,所以她的民族情緒以這種情況看來是比起單純的本省台灣人更加的複雜,但在影片中,這個部分算是只有小小的劃過一筆,並無太多著墨。

 

對於菜頭粿這段,對於飲膳札記這段,就如同,散文裡所描述的,更多的是在烹煮一段對於人文鄉土的情懷、一段對於親朋好友之間的種種情感,那些東西都默默的投射在了字裡行間,投射在影片的畫面中,就如同今年FA電影欣賞雜誌曾在訪問侯孝賢導演問過侯導一個怎麼拍攝影片的問題,當時侯導的回答是”影片就該照著它給你的感覺來拍”,這段話也可拿來這裡印證,也許文字間蘊藏的人文情懷很難用幾個畫面就表現出來,但這裡就像是重現當時文字當時的情景和感受一樣,用與文字同步的緩慢步調,一樣忙碌於廚房的身影,一樣歷經歲月的雙手,那就像是我們進到了文字裡一般,那是一種置身其中的感受,這應該也算是侯孝賢導演所講述的那種"它給你的感覺”,只是使用的手段因為是作者本人所以更添了幾分寫實與真切。

 

M_201512lin_003_10_227_160_19.jpg

 

取捨的智慧

 

後半部,影片開始談論有關於人生的逝去,談到了林教授的丈夫,提到了他的子女,提到了丈夫過世後的生活,在這個階段的影像畫面,詩意已然不是重點,重點已然轉移到總結林文月教授的生涯貢獻、成就和精神上了,最能總結這個段落的句子應是片中她的兒子訪談中所回答的內容,大意是他並不覺得母親是個事事都能兼顧的人,但是卻是能夠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認真做到位的人,從來不含糊拖欠。

 

我想影片的這個結論想告訴我們這部影片的不僅僅是如林教授的文學作品般的擁有樸實美麗的畫面,他還想告訴我們更多關於一個令人尊敬的長者他所擁有的做人處事的態度

 

M-201512lin.jpg

 

文學的畫面

 

影片中除了符合散文中文字的詩意畫面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講述林教授翻譯源氏物語的那一段,作者使用色塊分明、簡樸的插畫式簡易平面動畫,繼續維持了整部片就像文學書一樣的調性,並不搶戲,淡淡的,如同書中的插畫般,那是種恰恰好的韻味,作者並無濫用其餘畫面技術,而是做到適當的地步而已,這點是非常的令人讚賞,也讓觀者留下了幾絲觀書的韻味。

 

整部作品使用大量文字和畫面的搭配、穿插,為整部片定了個型,就如同悶煮菜頭粿的外模具般,讓影片成就了它的整體調性和形式,但整部紀錄片最為可惜的部分也在於此,大量的文字需要觀者用大量的時間去消化,也常因如此打斷了原本觀影的節奏,讓人有時無暇去細細觀賞和文字彼肩而行的詩意畫面,也許適當的切換調劑,可以讓這個部分有更好的發揮,而不是疲於消化字裡行間的韻味,而錯過了眼前的那道好菜。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