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山過不去》(A Walk in the Woods)-品味過程比抵達終點更有意義】 | 編輯觀點 | ursula


(圖片來源:IMDb)

知名作家Bryson(Robert Redford)已經到了子孫環繞的年紀,偶爾上上電視節目宣傳作品總是會被問到何時退休,三不五時就會收到朋友的葬禮通知,過了數十年的安逸生活,Bryson雖然應該感到幸福美滿,心裡卻有些無法解釋的空洞;某日再一次參加完朋友的告別式之後,他在家附近散步時,偶然瞥見往山裡健行的路標寫著「阿帕契山徑」,突然給了他平靜許久的生活一個冒險的目標;不顧家人的反對,Bryson毅然決定以年近八旬的高齡踏上這條難度極高、知名的健行路,為了安撫太太的擔憂,Bryson費盡心思終於找到願意與他同行的旅伴Katz(Nick Nolte)。Katz與Bryson年輕時曾相伴征遊世界各地,性格差異甚大的兩個年輕人最後不歡而散,從此之後便再也沒有聯絡,這次突如其來的阿帕契山徑健行之旅又將兩位爺爺再次牽連在一塊兒,個性一樣是收的收、放的放,人生歷練走向完全不同的兩個舊識將在艱辛的阿帕契山徑旅程中一邊忙著發掘自我、一邊還要與對方磨合。

有時南轅北轍的組合,才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美妙
Bryson與Katz不論在性格或是人生成就上都沒有一點點相似之處,若不是這次Bryson實在是走投無路找不到可以一起成行的旅伴,兩人此生應該不會再相見。然而人若總是活在所謂的同溫層中並不見得是件幸福的事,缺少了意想不到的刺激,就算過的舒適也難免會空虛,正是Bryson當下的寫照;偶爾強迫自己與當初不願繼續聯絡的人再次接觸,或許過程中仍然會有怨言,但回想起來也會覺得有趣,若是Bryson有選擇的餘地,一定不會選擇跟Katz出遊,而這趟旅程就不會發生因Katz調戲有夫之婦而引來對方丈夫的追殺、年紀一把了還必須從旅館的窗戶逃走的窘境,或是Bryson失足滑落山徑時,有樂天認命Katz在一旁陪他等死。人生有時候就該放手讓命運安排一些自己不情願做的事,反而會成為一生中難能可貴的體驗。

(以下內容含劇透,請謹慎閱讀)

(圖片來源:IMDb)

學會發現中途離開的收穫,不再害怕面對未達終點的事實
《別跟山過不去》(A Walk in the Woods)這部電影的結局令人意外、但又似乎比較貼近事實的,兩位老爺爺沒有走完阿帕契山徑就決定放棄了,離終點還有好長一段路呢;然而有沒有走完其實不重要,因為在這段路途當中,不論路途長短,他們已經找到了他們所尋找的人生意義,也對自己更認識了一點,從徬徨變的篤定,從空虛變的滿足,有如此大的收穫,有沒有走完艱辛的路程並在終點插上自己勝利的旗子,真的一點都不重要了。這樣的結局其實讓人很感動,在傳統的思維之下,總是被教育有始有終的重要性,半途而廢的罪大惡極,有多少人咬著牙死命拚到終點,只為了不讓他人、不讓自己失望,卻忘了最初的目的,得到看似完美的結局,回頭只剩一場空;當然有始有終絕對是個好的方向,但是別當它是唯一解答,適時換個角度看世界,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不需要逼迫自己拚到終點,任何時候都有權力喊停,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學到了什麼,這樣的思考方式未嘗不是個選擇。

尋找自我的過程不一定要很艱苦
本片雖然身為一個尋找自我的勵志故事,卻不同於像是由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主演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這類得獎型電影,戲內主角與戲外觀眾都必須一同經歷一段痛苦艱辛的過程才能找到自己、解放自我。《別跟山過不去》(A Walk in the Woods)走小品路線,在輕鬆、詼諧的老年人步調中,探討更貼近一般人對生活的徬徨,看完之後不只覺得趣味也頗有收穫。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