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嬌救志明》的二三事 - 彭浩翔導演與部落客對話】 | 風雲人物 | ALPHARD


關於《春嬌救志明》的二三事

彭浩翔導演的《春嬌救志明》預計月底在台灣正式上映,挾帶著前兩集的好評,第三集的志明春嬌也已經不是7年前的青澀男女,第一集的相識相戀;第二集的迷惘相守,直到第三集似乎不論在感情的關卡或是電影的尺度,又都再往前一步。變成系列電影雖然是無心插柳,但也成就難得的里程碑。

這是一場輕鬆的聚會,彭浩翔導演與幾位部落客相聚,喫茶話仙聊電影。第一集的《志明與春嬌》最初只是一個單純的念頭,以菸會友,對導演而言,最初只是覺得有趣、開心、好玩,也在片中放入許多與太太相處時的經歷。第一集結束後,與楊千樺和余文樂也變成好友,在三不五時的聚會中才感覺到--其實春嬌、志明一直都在他們之間,變成了他們三人的一部份。

雖然想讓更多人都看到這種情感,但「怕原來粉絲不喜歡」是導演最大的壓力。第三集的契機則來自日本311大地震。當時與翻譯同在東京的導演,因為地震留下了感觸,也在太太的鼓勵下加入了春嬌、志明的故事裡,才真正催生出第三集的概念。

劇中的角色,像是導演的投影。彭浩翔導演說不論如何,「對白」是一定要自己寫的,對於講話的節奏、特色,很難交給別人。或許也是這種堅持,才讓整個故事就算時隔多年,但是一開口就能讓人感受到那股熟悉的親切感。

這次的《春嬌救志明》也加入許多瘋狂的想法,或是曾經在第一集時如瘋言瘋語般的對話,卻在第三集呈現。「就像自助餐一樣,不應該規定你要怎麼吃」是導演直觀的想法「一個很現實的愛情故事,中間不代表不能有瘋狂想像」,導演自爆從小自己就是一個喜歡亂搭的人,也是如此,才能在一部電影中看見這麼多種不同的色彩。


呼應彭浩翔的觀念,這系列作品裡偶爾會穿插一些「民間故事」,導演說這些都是聽來的,可能是從爸爸、太太那聽到,覺得有趣便加進電影之中。如第三集裡的橋段便是太太小時候聽的床邊故事,加以潤飾而成。

「聽」似乎是導演的功課。彭浩翔說,許多故事都是從小聽來的,也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聽女生聊感情的問題,到後來慢慢長大了,經歷變多了,年輕時沒辦法好好表達的東西,也就更有意願表達了,電影有著許多女性的觀點,也就這麼孕釀出來了。

有時候會覺得愛情電影太不像真實人生,導演說,因為電影裡的角色太完美,太不真實,他不喜歡這樣,所以才特地加強了每個人身上的缺點,不論是春嬌或是志明,都有自己的關卡。彭浩翔強調,對他來說這才是正常的,假如每個人都像電影一樣這麼完美才覺得奇怪。保留真實、瑕疵,也自然變成彭浩翔導演的風格。

關於音樂,Raidas的《傳說》、陳百強的《當我想起你》都是80年代香港(或是台灣也是)十分流行的歌曲,儘管隨著時間漸漸令人淡忘,卻還是存在於彭浩翔的心中。「音樂很重要」;執導《春嬌與志明》的過程中,伴隨劇情心裡又再度響起這兩首曲子,是一種適切,也是一種回味。


關於彭浩翔的二三事

喜歡看驚悚片、鬼怪片、也十分喜歡M. Night Shyamalan(奈·沙馬蘭)的系列作品。就一個影迷而言,彭浩翔說,雖然在《The Happening》(破天荒)時不知道怎麼支持下去,但《Split》(分裂)卻又讓他覺得「審慎樂觀」,值得期待。

另外對台灣導演,彭浩翔特別喜歡楊德昌導演的《一一》,「他很關懷每一個角色,有一種大愛在裡面」是讓導演最感動的地方;或許也是年紀到了,比較關注家庭、人際的關係,也開始從別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他也說,很希望能有機會在戲院看到膠卷的版本。

以導演的角度來看香港電影,導演說未來不一定要停在香港,香港電影是一種精神,很難說清楚是什麼,它是一種歷史,有很多文化,這是一個好的方向,應該保持這個感覺,不代表這個一定要待在香港,或是非香港演員不可。

關於創作,彭浩翔幾乎是無時無刻都能抓到創作的時間,可能是在候機室的2小時;可能是電影開演前的空檔;也可能是跟太太逛街時等候的片刻,簡單的,百來字的短文信手捻來,靠著現在智慧型手機的記事便利,想到的任何點子,都會變成未來發展成電影的可能。

對於未來的計劃,彭浩翔透露即將進行的是一部英語電影,將從小說改編,也會是一部製作成本較大的香港電影。




參與部落客:文智哥、橘貓、Pony、雀雀、闕小豪、Alphard
圖、照片 / 華映娛樂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