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兩個世界都在與殭屍對決!《末日之戰》與《屍速列車》】 | 編輯觀點 | 月下凌冰

在三十年前,台灣電影所能見到的恐怖片之中,殭屍系列是很受歡迎的一類。那時候的東方殭屍是穿著清代的官服,躺在棺材中死而不腐、直挺著身體、批散著頭髮來嚇人;另外一種西方很有名氣的殭屍則是麥可傑克森首創的音樂錄影帶〈Thriller〉中、從墳墓爬出來、衣衫破爛、見人就追的類型,也叫做喪屍。


隨著時代進步,所有的鬼怪都進化了,吸血鬼可以帥又有型地談戀愛,殭屍則成為一種有首領或是強人領頭的族群。以前人們觀念中的殭屍是沒有意志力,任術士操控的,再不然也是智力低下,容易將他們矇混,如今的殭屍是透過病毒的傳播、經過變異,可以是力大無窮,具有判斷能力,不再無目的遊走,能夠具有目的性地完成攻擊。當周圍的至親至愛變成這種殭屍,這可恐怖了!而且由不得研究及取得解藥,被咬了或病毒傳染後幾乎是立刻變成殭屍,在數分鐘內失去理性、張牙舞爪跟著新同伴們一起在大街上狂奔咬人!


這當然是殭屍最嚇人的地方,但東西方都利用現代人最害怕的病毒來包裝,因此殭屍已經儼然成為一種人類最深層畏懼的怪物了。這樣的怪物當然是電影的最佳素材,因此有了許許多多的殭屍片,其中最受到推崇的分別是美國片《末日之戰》和韓國片《屍速列車》。

 

末日之戰

 

(圖片 : IMDb)


《末日之戰》(World War Z)是2013年由巨星布萊德彼特主演,劇情主要是藉由各國因為殭屍而淪陷,聯合國探員必須和多國合作,不斷地轉換陣地以躲避殭屍無理性的攻擊,最終他們推論殭屍對本身已經病入膏肓的人類會自動放棄攻擊,所以在故事安排下,主角最後一個人肩負著運送可以誘發假感染之病毒疫苗的任務,成功找到破角的方法。

 

(圖片 : IMDb)


故事本身非常具有大處及細節的邏輯,包括了僵屍的起源?如何擴散的?各國如何因應?結果或成效如何?主角如何變成這場世界大戰肩負重任的人?殭屍的行為及攻擊模式?殭屍在大空間及小空間的優勢及盲點?主角在什麼情形下發現殭屍的攻擊有差異?每一個角色在面對攻擊時有沒有合常理的表現?……整體來說在電影中都解釋的非常清楚,場面也很浩大,特別是在電影中以色列自以為築高牆就萬無一失的時候,殭屍被牆內人們歌唱的聲音所吸引,以疊羅漢的方式越牆而入這一幕,瞬間對人們在面對危險時的偏安心態做了沉重的打擊。這部西方電影再次強調他們與生俱來的觀念:方法是人想出來的!必要的時候,你就是英雄!面對危難的時候,知識或許很重要,但是創意的想法永遠是獲勝的關鍵。

 

屍速列車

 

(圖片 : 以圖搜圖)


韓國片《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是2016年的電影,也是由巨星主演,孔劉飾演的主角在火車上遭遇殭屍的事件,整部電影等同是以密閉空間的搏殺來進行,雖然最後來到開放的車站場景,但電影沒有打算將視角再度擴大,所以基本上還是封閉式的殭屍攻擊。電影主要想要呈現的是人性,所以塑造了各種角色,有小孩、有孕婦、有一開始不顧家的主角、有夫妻、有自私的營運長、有學生、有流浪漢……,因為角色安排太過多元,容易給人刻意的感覺。本片在商業上來說是成功的,讓人可以忽視一些細節在邏輯上有些不自然,譬如殭屍的屍變只需要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往往角色們在表演驚恐反應或是對抗的過程其合理性早就超過一分鐘;對白不算精鍊也不算自然,為了表現某種人性衝突而特別安排了許多橋段。此外小女孩是應該這麼沉穩還是應該楚楚可憐?這也是故事手法的問題。對比上一部探討的《末日之戰》,同樣的問題《屍速列車》的觀眾卻不見得能夠感受到自然而然的理解,包括了:僵屍的起源?如何擴散的?主角如何忽然變成有家庭責任感的人?每一個角色在面對攻擊時有沒有常理的表現?

 

(圖片 : 以圖搜圖)


同樣是殭屍對決的主題,但西方比較在意邏輯及英雄主義,而東方著重在人性的反應及內心的轉變。


電影沒有好與不好,只有上乘與下乘,只有觀眾看的當下有沒有覺得被吸引了。有的人喜歡被連環恐怖感所吸引,那他也會覺得《奪魂鋸》(Saw)是一部優質電影,有的人喜歡被明星吸引,那不管明星演了什麼片也一樣覺得好看,所以殭屍片這麼多,《我是傳奇》(I Am Legend)一人主角也能撐起一整部電影,也很精彩,就看你喜歡什麼樣的說故事方式。就好比玩手機遊戲一樣,同樣的主題,每個人都覺得一樣好玩嗎?那可不一定。


但人類和殭屍對決絕對是好故事。殭屍就是要殘忍、就是要考驗人性。觀眾可能期待著未來的殭屍電影和恐龍電影一樣永遠是「咬咬樂」,殭屍千萬別和吸血鬼一樣談戀愛,再給我們一場生死攸關、不戰不怠的殭屍大對決吧!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