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楊力州導演的紀錄片,總是能夠從他鏡頭底下的小人物,感受到最真實、自然的面貌。這在台灣,甚至是好萊塢環伺的「主旋律」底下來看,無疑是相當難得的觀影經驗。至少,從另一方面來看,他的電影裡所關注的,無論是小孩、老人,或者在這部《拔一條河》中的外籍配偶(移民者)等,通通變成了最耀眼的主角。而以受到八八風災肆虐的「甲仙」為背景,勾勒出更多樸實的風貌,這才是他這次所要描述的重點。
我寧可說「關注」而不是「關懷」,是因為,鏡頭底下的人們並非真的那麼「可憐」。而更多時候,「可憐」並不會替自己帶來同情,或更多的力量或鼓勵。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希望看到一個相對樂觀的景象,無論事情是否已經走到谷底。而我也更願意相信「樂觀」,絕對是因為看見人性和生活的黑暗面之後,所選擇的一種態度。(雖然樂觀並非能夠完全解決所有事情,至少讓自己好過點)
繼《青春啦啦隊》在學校(台藝大)首映後,對老年人口那樣可愛的面孔念念不忘。於是這次,就相當期待導演能夠帶來甚麼故事。雖然坦白說,我並沒有特別喜歡這次的剪輯方式,因為從小學生的拔河,一路看到外籍配偶,這兩條主線雖然息息相關,但不知為何,總覺得哪裡有些鬆散。(好比說,在拔河比賽上,顯然刻意弱化了比賽的過程,甚至礙於篇幅,小孩、女人,似乎都只是點到為止,簡單來說沒有像《青春啦啦隊》那樣,對某個阿公阿嬤這麼感興趣,甚至是這麼搶戲)
當然,在甲仙這個地區的人民,於鏡頭底下呈現的那般自然風貌,特別是採訪了一個小妹妹,他並不是總統馬英九是誰,童言童語的表現讓在場大人觀眾都會心一笑(甚至放聲大笑)。不過,也許就是透過這幅眾生相,並沒有誰是主角的方式,而讓鏡頭語言試圖公平的聚焦在每一位鄉親們的身上。顯然我也很佩服導演,在蹲點一年的狀態下,能夠如此耐心、細心,而真正不畏困難和無趣(拍紀錄片有時真的很無趣)的狀況下,讓整部紀錄片看上去相當溫和討喜,而且重點是它並不矯情。
紀錄片在台灣要上院線確實是很困難的事情。不過近幾年,似乎有愈來愈多的觀眾可以接受這樣的表達方式。他們不再執著於聲光效果,或者明星堆積的「大片」,而願意靜下心來,好好地讓自己接受這樣的說故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