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皮克斯製作團隊:「事實證明,這是我們拍過最難的動畫!」
皮克斯年度作品強勢回歸!
《怪獸電力公司》導演彼特達克特執導!
在你的腦袋裡面,是否也藏著一個大腦總部?裡面有不一樣的情緒精靈掌管著你的情緒表現,並為你打造「個性」,這獨一無二的堡壘
去年皮克斯就把《腦筋急轉彎》的預告片釋出,搞得很多迪士尼迷、皮克斯迷都重新燃起了期待的火花。畢竟每年都會出一部動畫片的皮克斯,去年竟然罕見地沒有電影上映。
迪士尼皮克斯團隊也自己承認了:這支電影是他們歷年來最難的動畫。所以多花一點時間等待,影迷們大部分都相信是值得的。況且這次動畫片的主題是把人人都曾經天馬行空的畫面真實呈現出來,從小到大每個人都一定會幻想:在我的腦袋裡、我的雙肩上,是否住著一些小精靈?
【大人小孩都要看的五個原因】
一、青春期小孩的情緒出走
主人公,萊莉的背景設定為青春期,也就是情緒最不穩定的時期。
在電影裡,萊莉突如其來地搬家,一開始對於環境的陌生、害怕等情緒都被壓抑了下來,父母也沒有注意到小孩情緒上的變化。
樂樂與憂憂在此時不小心離開了大腦總部,剩下來掌管萊莉情緒只有怒怒、厭厭以及驚驚,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負面情緒」。
內在裡面,怒怒顯然成為主要操控的總舵手,所以外在的萊莉面對生活上一些大小事時,變得易怒,行為上也開始跟之前有所不同,和父母的衝突也不斷。
這就跟我們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很像,即使再怎麼愛笑、風趣,但是到了一個時期,脾氣便開始變得不受控制,就好像樂樂離家出走了一樣。
左起為厭厭、怒怒及驚驚。
但是任由負面情緒暴走,好嗎?
當然不好。
萊莉因為沒有樂樂可以幫忙調節內心的憤怒和害怕,漸漸地使內在的城堡崩壞。電影傳達出來的訊息,很明顯地指出:負面情緒若是沒有處理得當,很有可能會迷失了自己,甚至失去自己的與眾不同。
二、因地制宜的小彩蛋
每個人都有喜歡的東西,當然也會有討厭的東西。迪士尼團隊常常會跟著世界的趨勢做出不少特別的小彩蛋,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囉!
像是萊莉在原本的版本是很討厭花椰菜的,甚至連「厭厭」的造型也是以花椰菜做發想。但是到日本就變成青椒了,原因當然是日本大部分的小孩都比較排斥青椒。為了可以引起他國小孩的共鳴,迪士尼團段設計的小細節比以往都更精緻、更細心
花椰菜一秒變青椒(?)
另外還有爸爸再放空時,腦子浮現的原本是冰上曲棍球的比賽,但是到了熱愛足球的國家放映時,便轉換到了足球比賽的畫面。
原本是曲棍球的畫面。
後來變成足球了。怎麼沒有棒球的畫面呢?
迪士尼團隊這幾年所出的電影,不論是動畫片還是真人童話電影,開始脫離了過去保守的劇情模式,如《冰雪奇緣》不再歌頌一見鍾情、真愛之吻以及《黑魔女》探討人性的好壞本質等。
連這次的動畫片也是。因應「全球在地化」的趨勢,緊緊抓住了不同國家大人小孩的胃口。這邊不得不讚嘆,一個超過半世紀的動畫製作團隊,在面臨世界不斷變化的瘋狗浪,卻很聰明地趁著這個趨勢,為自己衝出了漂亮的成績。
三、打造專屬的個性之島
一個人通常會有很多面向。就像主人公萊莉,他的樂觀為他建立了友情島跟家庭島、他的好動為他建立了曲棍球島、他的幽默則建立了搞笑島以及他的誠實建立了誠實島。這些都是他的個性,也是他特別的地方。
從左邊數來分別是:誠實島(沒有在圖片裡)、家庭島、友情島、曲棍球島以及搞笑島。
每個人也都有自己專屬的個性之島,這些島嶼的運作,就像是在經營自我。而且每個人的島嶼都不一樣,構成的原因也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島嶼的構成就是電影裡提到的「核心記憶」。什麼是核心記憶呢?就是會影響個性之島的記憶。核心記憶跟一般記憶一樣,是由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組成,不同的是,這些記憶會影響萊莉的個性。
這是不是跟我們現實中的人物一樣呢?例如對人的信賴遇到了背叛,就開始變得多疑;原本害羞內斂的人遇到了人或事讓自己轉為開朗。倘若核心記憶不見了,如萊莉在電影裡因為核心記憶的不見,個性之島漸漸無法經營,慢慢就瓦解了。假設個性之島全部瓦解,電影裡雖然沒有遇到這樣的狀況,但下場一定是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
黃色的球是核心記憶
沒有了核心記憶,就沒有了動機。
有些時候我們會迷失,尤其是在長大成人後,漸漸開始忘掉自己的初衷,忘記自己的根本,最嚴重的就是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好像把自己丟掉了一樣。我想這就是個性之島瓦解的下場,遺忘了初衷,變得不再特別,開始走入漫無目的的漩渦中,好像一輩子都出不去的感覺。
電影裡的萊莉很幸運,在最後關頭,樂樂跟憂憂懂得和平相處,接受了憂憂的存在,創造了一個新的、特別的核心記憶。她挽救了差點崩壞的自己,甚至打造出更閃亮的個性之島。
因此如果我們可以跟電影裡頭一樣,讓各種情緒好好相處,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情,我們的個性之島就不會有崩解的一天!甚至會跟電影裡的一樣,打造的越來越美麗,讓自己越來越獨一無二。
四、憂憂的必要性
以眼淚為靈感,設計出來的憂憂,讓人感覺圓圓胖胖,哀怨的表情與靈感來源相之呼應。
這次的主角看似是樂樂(Joy),但實際上的重點卻是在憂憂(Sadness)身上。崇尚歡樂的迪士尼為什麼會在後面開始凸顯憂憂的重要性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情緒上的平衡。
在電影裡頭,憂憂一開始被極度壓抑。它對大腦總部來說似乎是多餘的,不論是在情緒的表現上,還是記憶球的管理,憂憂都只被要求待在樂樂畫的圈圈裡面。最後憂憂的失控,讓整個大腦總部面臨了一系列的災難,也使萊莉差點迷失自我。
樂觀的人再怎麼樂觀,一定會有悲傷的感受產生。如果不懂得和它相處,與之協調,很容易就積壓在心裡頭。換句話說,我們把心比喻成一座水庫,如果水量(負面情緒)不斷升高,卻沒有做排洪(情緒排解)的動作,再怎麼堅固的堤防終就會被沖毀。
除了這一點以外,電影裡頭也點出了:有憂憂的幫助,萊莉也可以擁有一些美好的回憶,這些美好的回憶同時也會影響到主人公的個性。
例如在最後樂樂發現:萊莉因為自己的失誤,沒能再比賽勝出,一個人感到內疚,後來萊莉的爸媽、朋友以及隊友紛紛來到他的身邊,不論是沉默地擁抱著萊莉還是開口安慰,這樣失敗的體驗,卻也成為萊莉心中最重要的回憶。
因此可見,憂憂跟樂樂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候能夠影響我們、成就我們的重要情緒,不見得都是快樂的。迪士尼漂亮地把這個重點演了出來,使在現場觀看的大人小孩們都產生了共鳴。
五、意外的大彩蛋:小彬彬(Bing Bong)
由大象、貓咪及棉花糖,可以發出海豚音的想像朋友
若要點出這部片的靈魂人物,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定會說是小彬彬(Bing Bong)。
為什麼小彬彬這個角色可以如此深植人心?
每個人心中大概都知道答案,畢竟我們都曾經擁有一個幻想朋友。在西方,不論小朋友是否擁有兄弟姊妹,他們大部分都會幻想一個不存在的朋友。這一位不存在的朋友,可能是人、可能是動物,但最有可能的就像是小彬彬一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融合在一起,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寶貝。
那麼東方呢?抱持實事求是的教育文化,我們的童年似乎很少擁有這樣的朋友。可是,我們有,我們真的有。只是它們幾乎都是實體,例如洋娃娃、熊寶寶或是嬰兒時期的小包巾(又稱小被被)。這些東西過去我們視如珍寶,但是我們長大了,隨著年紀的增長、各種特殊的原因,不再依賴這些朋友,甚至把它們丟在一旁。
小彬彬之所以能夠引起注意,甚至超越五位主角,就是因為它勾起了被我們遺棄在遺忘記憶區的幻想朋友們。當我們看著電影裡的小彬彬,在陰暗的谷底漸漸飄散時,你們內心浮現了自己內心的小彬彬了嗎?
我相信這些朋友一定都跟小彬彬一樣,很希望我們不要因為長大就想不起它們;我也相信,在我們內心的小彬彬也曾經跟電影裡的小彬彬一樣,為了拯救曾經在崩潰邊緣的我們,犧牲了自己的存在,換取我們的樂樂回來。
你們想起來了嗎?
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好,那個被丟在谷底的朋友。它們一定也是帶著笑容,就算知道過沒多久還是會被遺忘,也會很高興曾經伴著我們一起成長。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定都會經過情緒不穩的時期,這種時候「情緒管理」就成了很大的課題。對於「情緒管理」這四個字,其實很多人都會誤解成「壓抑負面情緒」或是「逃避問題」。但真正的情緒管理,其實是跟自己內心的所有情緒和平相處。因為不論是樂樂、憂憂、厭厭、怒怒或是驚驚,他們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腦筋急轉彎》從頭到尾很明顯扣住了這個全世界的議題,他們除了發揮創意,把我們的主要情緒具現化,還將如此嚴肅且重大的人生課題,用童話的方式傳達給我們知道。或許並不是每個片段都能讓大人小孩產生共鳴,但我相信你只要深入地去觀察,在觀賞這部影片中,自己大腦總部裡的小精靈互動,你一定可以被這最純真的感情渲染。
推薦給所有不得不長大的老孩子們,希望你們帶著自己的小小孩,一起感受《腦筋急轉彎》使人又哭又笑的魅力。
《腦筋急轉彎》可愛上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