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小泉吉宏曾寫過這麼句話「所謂人生是無意義的,是意味人生包含了所有的意義,如果明白了人生是無意義的,那就將意義送給人生就可以了。」看著若不能體會到無意義這件事,就會被自己所塑造的意義玩耍。《搖滾教室 The School of Rock》這一部2003年的美國喜劇類電影,能一剎體悟到這句言語背後的深度,透過時間軸的滾動再回過頭來品嘗這部電影,能感受到的是教育意義如何落實在行動之中,以及生命變動的不規則性,這份感動,溢於言表,即使是因為一切的陰錯陽差。可也就因為一個個美麗的意外,補起了一幅幅生命藍圖的缺角,激發了渴望,就這麼徹底地讓天賦自由。
紀錄孩子們表現的海報,靠著符號架構了孩子們的人生;看似不切實際的搖滾夢想,靠著偏執支撐了握有希望的念頭;因為角色責任的崩潰,讓原本不想成為某種樣子的人改變了主意……種種細節的闡述,勾起底心那份真切卻也懦弱的存在。使命的覺醒讓我們明白「想要,就必須使自己擁抱打破規矩的勇氣。」我們深陷社會不停轉動的巨輪下,慢慢忘了的是那份純真,為自己發自內心感受驕傲的真,在這個過度強調「成功」的病態社會,有多少人反思成功的框架與航道是從何而來?是誰來告訴我們一個個書面上的定義?教育使人為人,卻常常忘記做到的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不一樣」。「別讓強者打擊你的自信」道出了許多人在競爭世界中的心聲,《The School of Rock》用淺近的方式讓人明白什麼是搖滾,這真是一部套著商業片枷鎖,卻能毫無保留的展現某個信念的豐富內涵,難能可貴。
那首名為「搖滾學校」的歌詞說出了多少現在孩子們的心聲?「我知道我是個優等生,有好的成績卻沒有靈魂,發表意見前必須舉手,想法總是不能得到實現。」他們守著本分卻也期盼著高飛或制度外的種種,仍然留著一個站在舞台上肆意狂放的搖滾夢想,更精確地說,是搖滾讓他們看見了自己真實的存在;「搖滾沒有規則,搖滾沒有節奏,如果你還是有所顧慮,那麼你最好還是按時去上課吧!」傑克布萊克飾演的杜威費恩象徵著對社會失去信心而沮喪所形塑的對抗者,和片中貴族學校孩子們的養尊處優,相互對比也影響著窮困潦倒的失志搖滾歌手形貌,成就了一層層夢想前置的重重困境,在那份困境裡,協助彼此找到為自己發自內心為自己驕傲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