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想為國家做點事 有時候就得叛國
還記得曾經介紹過《謊言迷宮》,一部講述著德國在二戰後,真正邁向民主的電影,時隔不久,同樣的時代、同樣的題材,只是追緝的對象更換,卻同樣能感受到一個人被巨大國家機器操控的電影《大審判家》接踵而上,可以看得出德國對於過往歷史的重視,不論正面與否,不論歷史定位與否,在電影中都帶著一股坦然的態度在敘述著這個故事。
二戰過後,德國準備審判納粹餘黨,但部分的受害者對於大屠殺卻避而不談,當時德國黑森邦的檢察總長佛列茲鮑爾(Fritz Bauer)以一己之力,對抗眾人的極力遺忘和輕視,奮力不懈地查緝納粹戰犯。《大審判家》便是改編自五○年代他的真人真事,戰後基於人道關懷的感召而追緝納粹戰犯,甚至還冒著背上叛國的罪名、跟以色列情報當局合作,希望能藉此讓人們面對歷史的真相。
我的憤怒與無力感催著我遠走
電影一開始就讓人感受到類似白色恐怖的可怕,「被」自殺的情節像是在臉上矇了一層沾溼的毛巾,讓人雖然能呼吸卻不能自在喘息。整部片便是在這樣的氣氛下進行,順著歷史的脈絡向前,觀眾也像是佛列茲一樣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四面楚歌之下感受到人物的憤怒與無力,也跟著片中質疑自己般問一句:「我是國家的敵人嗎?」
《大審判家》仍是一部以歷史為正述的電影,但由於這段過程中包含了諜報、詭計;或是誘惑、忠誠...等,又在導演刻意營造的敘事手法之下,讓觀影者不會落入上歷史課的說教。片中的台詞也有許多是當時所留下來的經典名言,虛實交錯的呈現,穿插在劇情中讓人物的性格和行動更加合理化,角色的形象也更深植人心。
人們不該向暴政投降
歷史是已經過往的時間,也是無法更改的存在。對於歷史或許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觀點,在《大審判家》裡所強調的,並不是人們該用何種眼光來看待歷史,反而是先要求自己國家的人們,不要對曾經所留下的痕跡視而不見。電影一開始所提「就如一天包含日與夜,國家的歷史也包含光明與黑暗。」,不逃避,才能正真養成一個人對國家的認同。
轉型的陣痛,就現實中的德國而言,也歷經了漫長時光。儘管五○年代的德國也曾紙醉金迷,也曾逃避回憶,但在這些重新面對的過程裡,反而樹立了一種驕傲,在不同的世代之間傳承,也養成了「真正活在民主思想裡的人們」。如今生活在這座島上的我們,也正因「轉型正義」而鬧得沸沸揚揚,何妨藉由著《大審判家》去體會和發現,「轉型」及其背後真正的意義。
「我們只能以自己的成就為傲。」
圖 / 安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