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假想在現實世界,若人人捫心自問,會想當一位樸實喜悅的普通人,還是成為人生千瘡百孔的富者。多數人在理想上,通常會希望平凡快樂就好,錢又帶不走。但這問題其實先給了答案,已經告知了富貴之後捨棄的是內心的快樂,這不是個公平試題。若是把答案蓋起來,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我們,將更合理的認為先得到名利與財富,快樂自然可以靠自己追尋。《寂寞星圖》彷彿在替上帝嘲笑這件事。
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2012年的作品《夢遊大都會》(Cosmopolis)中,羅伯派丁森(Robert Pattinson)飾演一位年輕富豪,搭著超長禮車緩慢行於紐約。到2014年《寂寞星圖》(Maps to the stars),導演將場景從金融叢林的紐約轉移到光鮮亮麗的明星之都洛杉磯。不同於《夢遊大都會》的超現實怪異展開,《寂寞星圖》中出現較充實的劇情,然而不變的是人類內心無可救藥的腐敗與枯萎。
大衛柯能堡從來不替內心扭曲找原因,裡面的人先天就活在一段悲劇裡,過氣的女明星Havana汲汲營營想要爭取新角色,這個角色是她也同樣身為大明星的母親自傳,然而她童年時因母親遭受到性侵犯,母親的幽靈天天環繞著精神狀態已達邊緣的她。即使如此,她仍需要這個角色,她必須靠著母親留下的傳奇事蹟東山再起。像飛蛾撲火,悲哀的往毀滅自己的路前去。
另一位年輕的女主角Agatha,則是被父母強制隔離的精神病患,童年時曾放火把家給燒了,但唯一嚴重燒傷的只有她自己。當她出院想去尋找身為當紅童星的弟弟,遭到親身父親的憎恨與阻擾。
即使有多重複雜的人物關係,但影片並未用傳統手法在這些關係裡做戲,角色的情緒無論痛苦、悲傷、邪惡,都沒有被定義,這幾個人最瘋狂的樣貌就是「無感」。他們早已疏離常人遇上事情時該有的心情,因此我們會不太習慣這些角色在劇情裡的反應,高興不像高興,暴躁不像暴躁,徬徨不像徬徨,愛戀不似愛戀,恐懼不似恐懼。就如《夢遊大都會》裡的羅伯派丁森,一路上想找回的只是身為人該有的感覺,而不是物質化的軀體。延續至《寂寞星圖》中,每個人都逃不開心魔,但心魔卻是他們唯一能對話的對象。
相較於大衛柯能堡向來以病態與詭異聞名的風格,《寂寞星圖》的呈現算是普遍觀眾能夠接受的程度,至少人物關係和背景很清楚,就算故事仍和主流的敘事有一小段距離,倒也不至於混亂。看似越來越糾纏難解的劇情,導演在結尾時像是個釣客用非常精煉的手法收線,魚鉤子真的很痛,這個結局,未免真的真的太過悲傷了。
圖片/ Internation Movie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