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螢火之光,終究抵不過戰爭的整片黑暗】 | 編輯觀點 | 雪風雲

螢火蟲之墓_01豆瓣


1988年上映的經典動畫《螢火蟲之墓》的故事結構其實很簡單,卻是部令人不敢再看第二遍的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野坂昭如同名《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半自傳小說。還有,因為與《龍貓》同年上映,故不少人誤認為是宮崎駿所執導,但其實是由同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高畑勳所執導,進而改編成的同名動畫電影。看了導演的自評後,總覺得電影導演高畑勳模糊了,原著作者欲表達的反戰理念,但因為故事基本上的悲傷與痛苦還是感受得到,所以看了心情依然是那樣地沉重。


螢火蟲之墓_02豆瓣


先談談作者,我們才能更明白這個故事的原貌。原著作者野坂昭如曾說《螢火蟲之墓》是他帶著懊悔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年少的他,其實未能像小說裡的清太那樣盡心盡力地照料妹妹。野坂昭如:「想說把大豆渣嚼軟一點給妹妹吃,但不知不覺卻自己吞下了。」甚至回憶說道:「14歲的我,正是食慾旺盛期,當時如果給妹妹吃了大豆渣,或許妹妹不會餓死。」而寫出該小說後,作者選擇終生不再讀這個故事。《螢火蟲之墓》比起一般痛心疾首的電影,其後座力是更加緊攫著心不放,使人不寒而慄,在腦海裡烙下戰爭轟炸時的血色火光,漸漸成了童年時期的陰霾。只要在市面上見到那盒水果糖鐵罐,就會想起年僅四歲的節子,飢餓逐漸枯瘦的臉龐,因為風濕逐漸失去活力,小手上雖拿著逢季的西瓜,卻仍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螢火蟲之墓_03豆瓣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電影採倒敘手法,影片的開始是一個14歲衣衫襤褸的青年,被車站的清潔員發現餓死在柱子旁。然而,更加諷刺的是,此時的清潔員卻不是救他,而是搜尋清太身上是否有值錢的東西,看到清太旁邊有遺落的水果糖鐵罐,拿了起來打開後,發現裡面只有白色的粉末(其實那是妹妹節子的骨灰),覺得沒什麼用便丟至一旁草叢後,引起了一群螢火蟲的飛舞,這些螢火蟲圍繞著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的兩個身影,清太與節子的靈魂。之後故事便開始闡述回憶,帶領觀眾重回到了1944那一年。


螢火蟲之墓_04豆瓣


看完後真心覺得,如果只是將《螢火蟲之墓》認為作軍國主義思想下,自憐的電影作品,思想也未免太過狹隘。這部片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為它真實貼切地揭露了,戰爭下人性的無奈、自私、現實,當真實遇到戰爭時,試問我們依舊還是我們嗎?在無家可歸,親人盡失,食物有限的情況下,還能依舊能秉持著自身的道德原則嗎?戰爭確實殘忍可怕,但其實存活下來的人性,才更加殘不忍賭,而那並沒有所謂的對於錯,在現實與別無選擇所逼迫下,本就容易讓人的人格與價值觀扭曲。如果說真正要令人作噁的,應該是那些在戰爭中少數既得利益者醜陋的心,使得無辜的平民百姓只能淪為戰爭時代下的犧牲品,在微小夾隙中苟延殘喘地求生,亦如同那一閃一滅的螢火之光,終究抵不過戰爭的整片現實黑暗。


螢火蟲之墓_05豆瓣


(本文圖片皆取自豆瓣電影)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