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王者之劍》為何鳥獸對於成王之路何等重要?】 | 編輯觀點 | Kay

自古以來,亞瑟王(King Arthur/Arthur Pendragon)的傳說故事常成為人們講述、歌頌的話題,尤其以凱爾特(Celtic)神話最受歡迎,充斥著古老語術、民間療法、林間巫術等元素,凱爾特民族是諸多神話或歷史中飽受神秘感的族群,甚至連「精靈(Elf)」的原形都是受他們之靈感,後世才會有像《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如此重要的奇幻文學出現。無論是凱爾特神祉、亞瑟王還是精靈,無庸置疑的是這些傳說中一定會出現對自然環境和生物的敬重與尊崇。同樣的理念與手法也出現在不少以亞瑟王傳奇改編的影視作品,例如:《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1963)、《亞瑟王(King Arthur)》 (2004),還有今年最具話題性的《亞瑟:王者之劍(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

7

亞瑟王軼事,從文學開始認識
亞瑟王的故事以湯馬斯馬羅里(Thomas Malory)的《亞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最受推崇。《亞瑟王之死》是亞瑟王的傳說故事中最完整的文本,馬羅里除了保留神話般的魔法故事外,還融合了歷史事蹟與政治鬥爭,包括牢獄顛沛、討伐內戰及劃地稱王等,使《亞瑟王之死》成為歐洲騎士文學的代表作。此部著作不只是成為好萊塢電影《亞瑟王》的靈感來源,更是啟發了提倫斯韓伯瑞懷特(T. H. White)寫出兒童文學經典《永恆之王(The Once and Future King)》。懷特的《永恆之王》中的首部曲即為赫赫有名的《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石中劍》延伸了亞瑟王童年時期的學習與生活,填補了馬羅里沒提起的孩童塑造與學徒經驗,懷特筆下的亞瑟之後也因此成為了迪士尼動畫經典《石中劍》的出處。

5.jpg

《亞瑟:王者之劍》中一開始的邪惡魔法師莫傑(Mordred)據記載原本該是亞瑟和同母異父的姐姐摩高斯(Morgause)亂倫產下的私生子,後叛變與亞瑟王同歸於盡。亞瑟王的父親烏瑟(Uther Pendragon)則是請梅林把他變成康沃爾公爵(Duke of Cornwall)的模樣,騙其妻伊格蓮(Igraine)與他同床,爾後生下亞瑟。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沃帝根(Vortigern)在歷史上於五世紀中期為王,與亞瑟王沒有任何關係。在《亞瑟王之死》或《永恆之王》中,石中劍和王者之劍(Excalibur)是兩把不同的劍,石中劍是烏瑟為了讓他的血脈繼承王位而設下的裝置,可是王者之劍是湖中妖女(Lady of the Lake)直接賜予亞瑟的無敵寶劍。此外,《亞瑟:王者之劍》中的亞瑟沒有克萊夫歐文(Clive Owen)在《亞瑟王》中的穩重沉靜,他也不像《石中劍》中謙遜充滿好奇心的亞瑟,查理漢納(Charlie Hunnam)飾演的亞瑟是個熱血衝動、輕浮狂妄的街頭小子,他和多數人所知的亞瑟王是截然不同的形象。然而,這些亞瑟都有唯一的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向鳥獸為學習對象。

3.jpg

萬物百獸對亞瑟孩童時期的造化
根據艾莉森盧瑞(Alison Lurie)的《心中永遠的孩童(Boys and girls forever)》,許多兒童文學和圖書都會出現相當重要的動物角色,研究顯示身為孩童喜歡這類型的讀物,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還不多,動物對他們而言是很好辨認的角色,同時這些角色也顯得很可靠。無論是迪士尼還是懷特的《石中劍》,最受讀者/觀眾喜愛的部分就是梅林把亞瑟變成各種動物,讓亞瑟學習動物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亞瑟因此從百獸的反應回歸到他原始的內在,並記取牠們的優點和思維,造就他小小年紀就能開拓廣闊的視野和內在。不同的鳥獸生活也意味著不同的社會型態,亞瑟從中學會不同種族、文化、性別的藝術,也藉著每種獸類的說話方式和觀點反思身為人類的不同,也讓他成就了不帶偏見、歧視的觀點。

而在《亞瑟王》中的亞瑟雖然沒有對動物有直接的接觸,但是他卻對周遭環境格外細心,每一種氣候和地理都是他成功的戰略,那是種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後才得以提升的層次。這個亞瑟也有虔誠的信仰,不只是對神祉的信仰,還有對大自然之力量與廣大的崇拜。甚至最後那些喪命的圓桌武士,都成為了自由的神駿在大地上奔跑。合理懷疑《亞瑟王》中的亞瑟也是經過不少與萬事百態的淬鍊,進而建立起的智慧和身段。如同《石中劍》和《亞瑟王》,《亞瑟:王者之劍》的亞瑟也是向百獸學習:阿斯特麗德伯格斯弗瑞斯貝(Astrid Bergès-Frisbey)飾演的魔法師把亞瑟丟在黑暗之地,讓他與各種變異的獸類搏鬥,引導出他最原始、恐懼的本能和心態。

1.jpg

獸類迫使受訓者正視自己的恐懼
《亞瑟:王者之劍》和《石中劍》的不同,在於前者用了反向操作的手法:魔法師的原意是請鳥獸將亞瑟打掉重練,捨棄過往的包袱,重新看待自己的新身分。亞瑟經過不平凡的生死戰後,開始熟悉和魔法師召喚的動物合作,在面對巨大毒蛇的威脅,也不過是冷靜地看待牠。《亞瑟:王者之劍》的劇烈手法對比著《石中劍》的循循善誘,一方面是《亞瑟:王者之劍》的亞瑟已長大成人,心智和視野已經固定成形,無法像《石中劍》的亞瑟一樣用摸索、觀察的方式建立經驗,只能用強硬的手法來教化他;另一方面是《亞瑟:王者之劍》的核心思維在於克服心魔,所以身為導師的百獸必定要成為亞瑟的噩夢,迫使他面對兒時不堪的陰影。畢竟,動物的本能和直覺本身就是使人生新恐懼的要素,例:狼犬獵食的方法與氣勢;蛇群發現他人所武裝的威脅...等。因此,魔法師召喚的動物和亞瑟的殊死經驗都是使亞瑟步上王座的關鍵。

6.jpg

有關亞瑟王的傳奇故事太多版本也太多傳聞,《亞瑟:王者之劍》給出的文本也是其中一種改編,而無論是怎樣的版本,亞瑟王的成就都和天地萬物息息相關。在《亞瑟:王者之劍》中,當魔法師在餵食屢屢幫助亞瑟度過難關的鷹鳥時,不時也露出敬畏感和尊重,而魔法師的舉動是出自對百獸萬物的敬愛,還是她所面對正是梅林本人(Merlin:灰背隼)?如果百獸的幫助和教育也出自梅林之意,那《亞瑟:王者之劍》是否也符合《石中劍》藉由梅林之力從動物學會生存本能?無論答案與否,肯定的是沒有鳥獸強硬的訓練,就像沒有變成動物去學習百態的小亞瑟;就像不會用地理環境打敗眾數敵人的亞瑟王,《亞瑟:王者之劍》的亞瑟也就無法打造強大的內心,打敗邪惡的叔叔,成為偉大的英格蘭國王。


參考資料
〔1〕湯馬斯.馬羅里(Thomas Malory),《亞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
〔2〕提倫斯.韓伯瑞.懷特(T. H. White),《永恆之王(The Once and Future King)》
〔3〕Alison Lurie, Boys and girls forever

圖片來源
〔1〕IMDb
〔2〕Wikipedia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