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heercut)
《范保德》是導演蕭雅全在《命帶追逐》(2000)、《第36個故事》(2010)兩部電影後的第三部長片電影,為今年(2018)台北電影節開幕片,並入選第47屆荷蘭鹿特丹國際影展「大銀幕獎」正式競賽片,敘述中年男子范保德面臨絕症當前,與兒子間的情誼和回顧過往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以黑白、彩色方式分別交代過去與現在的關係,或以現在的事件闡述過去的記憶,留下輪迴的韻味卻因人而異做出不同選擇。
以下嚴重據透!
(圖:chinatimes)
蕭雅全用了非常細膩的手法詮釋范保德與兒子大齊的關係,全片以過去、現在交融的方式說著同一軸線:「父親的離開,兒子獨自一人的悲傷。」隨著絕症的發作,范保德帶著兒子前往日本找尋離開父親的線索,試圖解答當初的父子關係,也在當地與大齊做了和解,像是同一時間的溝通,當自身在與過去(父親)和解時也解放未來(兒子)。
(圖:ytimg)
范保德與兒子離開台灣時,從香港歸來的Van,帶著舊情人與自己的影子踏入小鎮。范保德在死前抓著Van的手說道:「陌生人,有句話我想請你帶給我兒子。」雖然兩人均不知情彼此是父子,蕭雅全在此淡淡地描寫出父子的關係不只在於血親,更在於兩人的情深,與無緣的兒子Van的相會,即便在死前也不可能貼近距離,而遠方的大齊則因過往沒有選擇離開而深情交融。
(圖:goldenhorse)
《范保德》從口白與人物的對話中提及:「循環」的概念,不論是人與人的互動,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在不同世代間的相似事件一再上演。電影運用今昔相似事件的演進告訴觀眾范保德的故事:從台北過來小鎮的少女、父親角色的離家、兒子的心情等等,在不同人身上看見同件事發生,卻也因為不同人而有所改變。
(圖: funscreen)
現在處於台灣的中年世代,若要探討、深刻描繪、甚至作歷史回顧時,勢必得牽扯到日本,中年世代的父母輩多在皇民化時代出生、成長,觸碰殖民歷史與議題時需要特別小心,日本被視為何種符號應用在作品中?多數為了完成消費性但在《范保德》中,深刻沉痛或是極致的情感、多變激烈的事件都在導演輕描淡寫、溫柔的語調中平靜展現,不狗血、不誇張、不過份消費地,將三代人的關係與歷史背景緩緩放置,像是舊式膠捲電影發出的沙沙聲,柔而古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