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原預計將自導自演經典漫畫《睡魔》(Sandman)改編作品的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在華納兄弟影業將所有權轉移至旗下另一間「New Line影業」之後不久便宣布退出製作團隊,令無數漫迷嘆息不已。《睡魔》自1990年以來的多次改編失敗,使之被喻為最難改編成影視的漫畫之一,作者尼爾蓋曼(Neil Richard Gaiman)亦曾表示:「我寧願沒有《睡魔》的電影,也不願意看到一部被拍壞的《睡魔》。」
抱著以上認知,筆者觀賞了2017年由彼得沙利文(Peter Sullivan)編寫並執導的《睡魔》(The Sandman),結果很遺憾──完全不是那部漫畫,格局遠遠不及之,設定與《鬼撕眠》(Before I Wake)頗為類似卻又沒那麼精彩,僅是部充斥著小女孩尖叫的驚悚片。
本片劇情為一位以胎囊型態出生的特殊女孩麥荻遜,幼時父親說了個關於「睡魔」(沙人)的恐怖故事,從此成為她的夢魘,她能以獨特的能力召喚出「睡魔」來掃除她的害怕與威脅,但往往因無法控制而濫殺無辜;父親過世後,麥荻遜的噩夢加劇,姑姑克萊兒漸漸發現她的不尋常,試圖帶她去找其父找到的催眠師進行治療,卻殺出政府祕密機構打算將麥荻遜的超能力轉換為武器。
純粹以恐怖電影來看,《睡魔》的沙人造型還蠻吸睛,一些設定也算是蠻有看點,可惜許多理當可以深入發展的細節都被省略,包括家人情感、胎囊之力、睡魔跨界,尤其是托賓貝爾(Tobin Bell)的政府角色與橫空出世的催眠師都沒甚麼令人驚豔的發揮。飾演麥荻遜的小女孩Shae Smolik演技欠佳,在角色中她分明應該具有強大的力量、強烈的恐懼與失親的哀傷,最終還要對抗可怕的怪物,然而她未能表現出相應的情緒,過分的冷漠與令人抓狂的尖叫都讓人出戲。另外,劇情薄弱且交代不清,睡魔為麥荻遜除去對她有惡意的人,卻也殺了欲保護她的父親,一下可以控制一下又不可控制,勉強可解釋為因此需要求助催眠師;但最糟的,莫過於在一場不怎樣的打鬥之後,突兀而毫無餘韻的結局……它實在不應該以《睡魔》為名!
(圖/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