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海面上有一艘被稱作「夢幻號」(Dream Boat)的豪華郵輪,一年有這麼一次,這艘郵輪不為其他人而開,只為了男同志啟航!一共七天六夜的海上行程,讓甲板上的所有男同性戀者拋開陸地上的各種束縛,開啟一段「同歡」的夢幻假期!
明末清初年間廣東省順德地區紡織業的興起,部分女性透過從事養蠶擁有了自主經濟能力。這些女人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被禮教束縛,透過設定儀式將頭髮如當時結婚婦女一般盤起來以誓終身不嫁,遂形成「自梳」(自將頭髮盤起來)文化,而那些進行過儀式的女子則被稱為「自梳女」。
《慾亂唇迷》,一部於2016年在加拿大上映的女同志愛情片(亦稱「拉片」),2017年7月25日終於也在台灣上映,造成觀影風潮的同時也被觀眾拿來與另一部拉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做比較。這兩部電影的共通點除了都是在講述女同戀情的故事外,其大膽而分量十足的女女性愛場景也是吸引許多觀眾的原因。
以執導《ID4:星際終結者》、《明天過後》等末日災難片聞名的德國同志導演羅蘭艾默瑞奇在2015年9月推出了《石牆風暴》,一部講述美國同志平權運動重要的起點事件「石牆事件」的劇情片。然而《石牆風暴》光是預告片推出後就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惡評,在國外知名電影資料網站「爛蕃茄」上更僅拿到10%的新鮮度。
1969年6月28日凌晨,在美國紐約市格林威治村一間極受同志族群喜愛的同志酒吧「石牆酒吧」發生了美國史上首次「同性戀者為反抗政府主導之迫害」而發起的暴力示威衝突。這一晚所發生的事被稱作「石牆暴動」或「石牆事件」,並被認為是促進美國及全球同性戀權利運動前進的關鍵事件。
今年是《墨利斯的情人》三十周年,故事講述1910年那時的英國,同性戀犯法,男人相愛不是被抓去關,就是當作一種病強迫治療。墨利斯從小被教導要與人友善,要呵護女性,然而在學校認識了杜蘭以後,卻被其吸引,也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向差異。
2007年,女同電影《刺青》獲得柏林影展專為LGBT題材所設獎項「泰迪熊獎」最佳影片。時隔近十年,由台灣導演黃惠偵花了18年的時間拍攝完成的紀錄片《日常對話》獲得該獎項最佳紀錄片。沒有如《刺青》中楊丞琳和梁洛施般的美型,《日常對話》中的主角,也就是導演的母親「阿女」,現已是六十幾歲的老太婆。
如果是在一個除了男女相愛以外無法了解其他戀情的社會,男同性戀會不會為了他所愛的他,願意扮作一名女性與其生活下去呢?抑或是,這甚至不是未來生活的規劃,只是一場台上的戲,他會願意扮做女性只為了那幾小時的美好嗎?《霸王別姬》中的小豆子,或著稱作程蝶衣,就是這樣一個為愛而演,活在戲中的美人。
安妮李斯特,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企業家和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女同性戀。安妮一生寫了將近四百多萬字的日記,其中有六分之一的篇幅是由她自創的密碼寫成,盡訴她在她的同性戀人間嘗試周旋的心路歷程。安妮的日記在她逝世一百五十年後終於破譯,其內容也成為了電影《安小姐的祕密日記》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