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你能重新選擇一次,你還會結婚嗎?」
「不會。我自己一個人比較好過。」
「你也不會想生小孩嗎?」
「也不一定要生小孩啊……」
以上一對母女之間的對話,在外人看來可能很難歸類到「日常」的範疇內。但孩子對於母親是否欣喜自己誕生的疑問,以及母親對於自己過去的人生選擇是否了無遺憾,這兩個疑問是不是長存於所有兩代人的心中,只是不敢問出口呢?
日常的,是心中的疑問,還是那習慣了封閉的心?
2007年,女同電影《刺青》獲得柏林影展專為LGBT題材所設獎項「泰迪熊獎」最佳影片,這是台灣電影第一次獲此殊榮。時隔近十年,由台灣導演黃惠偵花了18年的時間拍攝完成的紀錄片《日常對話》獲得該獎項最佳紀錄片。沒有如《刺青》中楊丞琳和梁洛施般的美型,《日常對話》中的主角,也就是導演的母親「阿女」,現已是六十幾歲的老太婆。但她對生活選擇的坦然和勇氣,以及這些行動下對她的家庭所造成的影響,都讓她身邊的人和觀眾一次又一次地震撼。
沒錯,阿女是位女同性戀者,但她的兩個小孩卻也不是領養來的。阿女是在二十二歲時由導演舅舅的安排下跟其丈夫成親。這在很多女同看來可能已經是難以容忍的事情了,更可怕的是這個丈夫還會家暴,導演小時候靠在房間的隔板上都能聽到隔壁間阿女被丈夫毆打的聲音。最後彷彿理所當然地,阿女逃了,帶著兩個女兒一起逃,只是逃跑匆忙連孩子的戶口名簿都忘了帶,導演國小還沒畢業就失了學。
沒有了丈夫作經濟依靠,阿女靠著「牽亡」的工作養起整個家。所謂牽亡是台灣一古老的民間宗教儀式,專門幫助亡靈和家屬之間進行溝通問答好超渡亡靈。這樣的職業以宗教觀點看來似乎十分重要,卻是台灣社會非常底層的行業。一家人生存不易,導演和她妹妹小時候的記憶就包括跟著媽媽一起做牽亡。
面對著這樣令人失望的生活,阿女卻沒有就此認命。在不張揚、不言明的前提下,阿女盡意地過著自己想要的愛情生活。事實上,說阿女不張揚似乎有點不太正確,她可是在還沒逃出丈夫家前就帶著自己的「女性朋友」回家了呢!回顧過去,阿女一共交了十幾個女朋友,阿女對情人的體貼也是她所有的女朋友有目共睹的,逃離丈夫家後在女友面前更是宣稱其與前夫的婚姻只維持了一周(事實上有十年),至於兩個孩子,對外當然說是領養的……阿女在家人面前從來不說也不討論自己的性向,但連外人都看得出來,阿女就是當時被普遍認為「有病、不正常」的同性戀者。
由於環境的影響,導演從認知到她的母親是女同性戀者後就一直無法諒解母親,一來她當時能找到的資料都說同性戀是不正常的,二來導演從小就明顯感受到母親對女兒的愛遠遠不及她對女朋友的愛,甚至可以說她對兩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再加上阿女又對外宣稱自己的女兒是領養的,導演懷疑她和妹妹在母親眼中是否就是過去悲慘生活無法完全逃離的夢魘?這些都讓導演一直認為阿女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但之後導演也有了女兒,成為了一個母親,也歷經了離婚。導演在生活上的角色愈跟過去的阿女重疊,心中對她母親未盡的牽念也就更為強烈。於是這次,導演決定重拾許久沒做的「牽亡」工作,親自帶著母親和自己進行溝通與問答,只希望兩人到這部片的最後,都能對彼此的過去和傷痛放下。
只是女兒有意牽亡,母親阿女卻未必領這個情。原因無他,在阿女的那個年代,同性戀這種事本來就是不需提也不該提的。這點從阿女的家人身上更能看得明白:記錄片中有幾次回到阿女老家拜訪的片段,一家人相處起來在鏡頭之下看來也挺和樂的,但問起是否知曉阿女是女同性戀一事,家人們直說不知道、不曉得。當初幫阿女相親的舅舅對於阿女在婚姻上的悲慘遭遇更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有什麼好可憐的?」說完話後頭卻又別過去。好像家人們其實都知道阿女在這個社會價值體制下遍體鱗傷,卻對她身上的傷不願置喙,甚至否認她受了傷。
但他們是阿女最親的家人啊!他們難道是認為,面對在行為上已毫不掩飾自己是同性戀卻從未出櫃的阿女,「沉默」就是最好的保護嗎?總覺得這個想法,比行動本身更令人感傷。
但導演並不願如此,她架起攝影機記錄著她、阿女和她女兒的生活,只為了從旁觀的角度真正了解母親,有趣的是阿女對被拍攝似乎完全不介意,卻非常介意跟導演對談!不是沉默不語就是藉故逃離,由此可見阿女平時對於親人間情感壓抑得有多嚴重,但或許,對這位已經不需出櫃性向的女同性戀者而言,家人間的傷痛,才最不好出櫃。其中電影後段有一幕最令人深刻心痛的一次對話,導演緩緩地問阿女,為何要讓小時候的她跟父親一起睡?
?
這個問題的起頭太令人害怕,阿女如反射動作般地反駁「我哪有讓你跟你爸一起睡!」卻顯得欲蓋彌彰。導演於是道出不知在她心中翻騰過多少次的秘密:她的父親曾在與她共床時性侵了她。而導演其實一直懷疑阿女是否知道了這個秘密所以才不愛她。阿女否認知情,急促的言字下滿是愧疚,但當這個誤會解除後,導演堅強地說:她還是愛著母親,如今她也相信母親是愛她的。
兩人都留下了淚。
電影接近尾聲,導演幼小的女兒拿著玩具小攝影機學媽媽到處拍來拍去,拍媽媽、拍阿嬤,最後女兒開始問阿女:「阿嬤,你愛我嗎?」
第一次阿女拒絕在鏡頭前回答這個問題。第二次的「阿嬤,你愛我嗎?」,阿女反問孫女愛不愛她,如果是的話「那我愛你」。一直到第三次才完整了這段對話:
女兒:「阿嬤,你愛我嗎?」
阿女:「……我愛你。」
原來這就是導演從決定拍攝這部片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拿著攝影機,繞著阿女和她的生活,訪問她、深入她,為了更了解她和回憶起過去的生活做了那麼多努力,就只是想問阿女一句「你愛我嗎?」
只因為或許,她還能得到一個擁抱,還能聽到阿女的一句「我愛你。」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