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心中都住著用屍塊拼縫出來的《怪物》!一部電影道盡人類文明的諷刺】 | 編輯觀點 | 風傳媒

怪物 (1).jpg
希望人死復生,怪物般的心理才能創造「怪物」(圖/福斯影片@facebook)
 
"當你看著影劇上的怪物直呼可怕時,可曾想過自己心裡也住著一隻「怪物」呢?福斯影業推出新作《怪物》以長久以來大受歡迎的《科學怪人》為基礎,卻跳脫了單純的賣座驚悚片,它帶領觀眾深度思考文明的衝突,進電影院之前不妨先了解其脈絡,認清自己目前站在怎樣的深淵邊緣……"
 
 
讓死者復生的瘋狂科學家
 
福斯影片新推出的電影《怪物》(Victor Frankenstein)並不像以往改編的電視電影作品呈現肉塊怪物的駭人或是可怕,反而將重點還歸於人,聚焦在科學家之間。
 
其實最原始的小說中,《科學怪人》裡那個被製造出的怪物是沒有名字的,但後世改編電影方便則以瘋狂科學家,也就是科學怪人創造者的名字為名: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但這也演變成一個有趣的雙關:究竟變成怪物的弗蘭肯斯坦是那個被製作出來的實驗體,還是妄想探索長生不死秘密的病態科學家?
 
怪物 (2).jpg
主角不再是科學怪人本身,而是企圖創造生命的科學家內心轉折過程(圖/福斯影片@facebook)
 
電影背景設定在工業革命全盛期,道德良知的約束比不上功利與現實的科技,本來只想研究死者復生科學實驗的主角維多(Victor)卻逐步被自己能夠掌握生死的瘋狂權力給吞噬,進而走火入魔。
 
所以電影中加入了助手「伊果」(Igor)這個角色,象徵良知與平衡,不斷試圖阻止自己的恩人維多繼續這個不可挽救的實驗,像是我們內心對於道德判定的拉扯與掙扎。
 
怪物 (3).jpg
助手伊果像是我們內心的道德觀,試圖要勸服停止實驗(圖/福斯影片@facebook)
 
 
誕生於工業革命時代之後的《科學怪人》
 
人類往往是最喜歡挑戰一切禁忌的存在,在18世紀工業革命之時,人類的想像力與工業技術開始以一種驚駭的速度不斷的成長,許多以往曾被視為的神蹟卻經由人手而達到許多不可能的事情。對於神秘(myth)的畏懼與印象逐漸淡忘,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開始在西方工業化社會滋長,於是英國自稱「日不落帝國」、於是他們把鐵達尼號叫做「上帝也無法擊沉的船」。
 
但事實證明,鐵達尼號在出海的第四天就墜入海底,變成多年後的曠世電影題材,所以人類過於快速的技術成長其實創造了一種「人定勝天」的假象,忽略了自身的渺小。1818年,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發表了第一部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個瘋狂科學家想藉由拼湊屍塊、以電擊讓它賦予新生的故事在接下來近兩百年間不斷被改編成各式影劇。
 
怪物.jpg
人造復活的科學怪人一直是恐怖電影最喜愛的題材之一(圖/Keoni Cabral@flickr)
 
其實小說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工業革命發展巔峰的情況下,人類對於「知」的渴望已經逾越了道德與生死之間,他們相信自己的手可以創造萬物、改變一切法則,甚至把「怪物」從以往自然生成的妖魔鬼怪變成人類自己創造的恐懼。
 
這種死者復活的實驗與其稱之為自以為是,不如說幾近是病態了。
 
 
文明發展到極致時,你我都是怪物
 
在工業革命下,忽然擁有太多不曾有過的技術與錢財,每個人心中都開始誕生出一個「怪物」。工業革命展開後,西方強盛的工業國家挾帶著強大的生產力和先進武器,開始瘋狂的橫掃世界的每個角落。不僅用殖民來掠奪世界各地的資源,同時又將這些資源製成的產品回賣殖民國、壟斷市場。
 
這迫使許多文明古國只能跟著一起走向「現代化」,陪西方玩一場等著輸的牌局。就像是強逼著安眠的死者重返人世,然後再用「怪物」的枷鎖去套牢它。
 
怪物1.jpg
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迅速的飆升,然而卻也間接造成許多影響全世界的後續問題(圖/José Luís Agapito@flickr)
 
工業革命後發展成「機械時代」,人類越來越能夠完成不可能的事情,心理欲求也越來越大,那個存在於心中的怪物逐漸勃長。試圖完成新的事物不是壞事,怕是心中的怪物主宰自己,而忘卻了是非標準。
 
工業革命固然帶動了科技進步與文化演進,但同時我們也看見了今天的汙染全球化、剝削、追求利潤無所不用其極,就像是《怪物》弗蘭肯斯坦從追求真理的研究淪陷到瘋狂實驗的過程。
 
 
小說中,科學家發現了自己原來創造出一個怪物後開始對它展開追殺,試圖抹滅這個錯誤,這未嘗不是一個自我反省,就算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努力的與自己過去犯下的過錯不斷追逐,對抗心中那個「怪物」。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