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跟小說界存在著一種說法,就是當故事創作到一半時,角色便會脫離作者的掌控,擁有自己的意志。這其實是指當角色的性格被刻畫出來後,不管前方有幾條路,他都會選擇自己該走的路,就算是作者也無法改變他。就像電影《神鬼傳奇》系列裡的女主角伊芙琳,在第一集裡是個有點傻大姐性格的古埃及學者,還常因為一些小迷糊而鬧笑話,但到了第二集她突然變成身手矯健性格剛強的女戰士。雖然有用一句台詞「這些都是從你老爸那學來的」來簡單交代,但仍略顯牽強。儘管兩集皆由瑞秋懷茲所飾演,但看在觀眾眼裡卻已經是不同的角色了。真實世界的人物性格是很善變的。但在電影與小說裡,除非有合理的交代,否則角色的性格一旦呈現給觀眾後,那怕是突然學得一身武藝,都必須維持一致才有說服力。
由克里斯多夫諾藍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成功的將蝙蝠俠的形象推到一個至高境界,要說許多觀眾因此而愛上蝙蝠俠也不為過。而接在這之後,由查克史奈德所執導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是一部用超人的世界觀來重啟蝙蝠俠的電影。所以為了配合即將到來的正義聯盟英雄,影片所呈現的蝙蝠俠必須更具漫畫風格,蝙蝠裝、蝙蝠車、蝙蝠標誌都必須重新設計,才能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就這一點來說,《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然而其中較為可惜的是,之前諾蘭三部曲為蝙蝠俠所建立的超凡性格,卻無法繼續延續下去。
為了配合即將到來的正義聯盟英雄,蝙蝠俠的設定必須更具漫畫風格。
在《蝙蝠俠:開戰時刻》的前半段中,高譚市的司法早已被黑道所掌控,因此布魯斯韋恩打算私下槍殺那位害死他雙親的歹徒。不過最後他放下這種惡念,將其轉化成正義的力量。這是成為蝙蝠俠的第一步,也是成為超級英雄的宿命。然而對比《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裡頭,蝙蝠俠喜歡殘忍的對壞人動用私刑,與歹徒搏鬥時甚至不惜動用槍枝,這些設定讓之前諾藍三部曲為蝙蝠俠所建立的形象完全消失殆盡。一個對「殺」與「不殺」沒有自我辯證的蝙蝠俠,便難以成為正義的象徵。
「關於你不能用槍的原則,我實在無法苟同。」
另外在《蝙蝠俠:開戰時刻》後半段,韋恩的豪宅被忍者大師給燒毀,管家阿福帶著他搭電梯逃到地下室。當韋恩抬頭望著無情的大火,他失望地對自己說道:「我想要拯救高譚市,但我失敗了。」這時蝙蝠俠要保護市民的正義感遠大於復仇的憤怒。再來對比《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超人因為拯救地球而誤將韋恩大樓給摧毀,韋恩便對此憤怒並打算與超人勢不兩立。兩者雖然導致相同的行動,但從對事件的反應來看,前後任蝙蝠俠所展現的氣度便有所不同,然而這種氣度卻是能否成為超級英雄的重要因素。
蝙蝠俠是所有美國漫畫英雄裏頭少數幾個沒有超能力的,因此在諾蘭三部曲中,蝙蝠俠所倚賴的是忍者的格鬥技巧,並非可以逆天的蠻力與強大火力。但在《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中,準備與超人對決的蝙蝠俠,便大剌剌的站在屋頂上等待超人的到來,這樣的安排讓蝙蝠俠不再像個來無影去無蹤的忍者。觀眾向來喜愛的是靠智慧與勇氣取勝的英雄,並非無腦的蠻力。而少了這個特色,也讓蝙蝠俠在眾多漫畫英雄當中顯得較為平淡無奇。
對於忍者大師的「正義就是有仇必報」,蝙蝠俠並不認同。
「我的構想是成為一個象徵,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蝙蝠俠。」
要成為蝙蝠俠,或許只要披上黑色披風將壞人打趴便可,但要成為一種象徵,則必須去體現某種更深植人心的超凡的價值。蝙蝠俠的傳奇勢必繼續延續下去,蝙蝠裝、蝙蝠車也會一直翻新來滿足觀眾的胃口,但蝙蝠俠所揹負的象徵,則不能中斷。因為那是英雄的核心,也是觀眾喜愛蝙蝠俠的真正原因。
就如同管家阿福曾說過的:「韋恩家族的精神,不是只有磚塊瓦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