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的現與不現 | 編輯觀點 | 雪酪Cheryl

《刺客聶隱娘》看了兩遍。或許是一種補償心態,因為第一次去戲院看時是在一個綿綿細雨的陰鬱午後,帶著疲憊的身體整個人昏昏欲睡,隨著電影裡吹出來的徐徐唐風時而清醒時而神遊,所以第二次去觀賞時感受可是不同凡響的。

 

02-聶隱娘2

 

侯導的片總是靜謐不喧鬧,但其中卻藏著一股很大的能量在流動著,無論畫面或演員,你感受得到現場的狀態,不是一群工作人員在背後叫嚷著、批哩啪啦的搬著道具,是每個人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在營造唐朝的氣場,然後你也被感染了。當然在拜見這部片之前,也已聽多了關於他的一些小風聲和評論,看不懂、像discovery頻道爾爾,所以已整理出一個要面對深奧的心情來看,還翻了好多相關文獻與人物關係圖,但真的是多餘了。


聶隱娘是文言文沒錯,但很多時候語言不是最重要的,劇情也不是,侯導一直以來拍的都是一種「狀態」,知名劇作家紀蔚然曾說:「我覺得發展都是表象,狀態才值得探討。」「像是一對夫妻從結婚到離婚,這是發展、這是表象,表象一直變。可是關於這對夫婦各自的情感信念、 價值觀以及他們關係的結構,這是狀態。」 ,就讓人想到《千禧曼波》裡也是描述一種狀態,女孩與夜店男孩的關係、每天混沌糜爛的生活,日復一日,好像發生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因為這就是生活,我們每天的想法、情感的流動,都被要面對的事牽動著,隱娘也是如此,被動盪的朝代牽一髮而動全身,像魁儡般只能聽命於人,為了顧全「大局」。

 

02-聶隱娘5 

 

最動人的是她孓然一身的孤獨和與嘉誠公主惺惺相惜的情感。我太喜歡那段:「以前罽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夫人曰:『嘗聞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以照之?』」,這真的是整部精髓所在了!然有人說聶隱娘與原始改編的文本《唐傳奇》差之千里,侯孝賢卻說了,只是借用了唐朝這個年代的這個人,但其實重點是青鸞的孤寂,「一個人,沒有同類。」,其實現代的每個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常常為了追求什麼而放棄、壓抑一點自我,若有幸能遇見與自己契合的同類,那是莫大幸福的事!但隱娘回來了,從小與隱娘親近的嘉誠公主卻走了,隱娘看著身邊的人事已非,要如何不感嘆,何況連未來的命運都渺茫未知。想著青鸞在鏡前奮力舞著的姿態,看著唯一的同類卻是鏡裡的自己,高亢鳴叫中歡欣摻著多少苦澀,整夜在那樣矛盾的極悲與極喜中舞向死亡,多淒美心痛的畫面啊!


我的跳躍式思想又讓我聯想到了台灣這塊親愛的寶島,我們是好特別的一個存在,我們文化底蘊很豐富很特殊狀態卻又不太穩定,一直以來走的每一步都戰戰兢兢深深牽動著我們的命運走向,要在有限的環境下自保卻又要展露光芒,我們也算是個孤獨的個體,複雜的情節讓這一個小島處於奇特的處境,那樣的難解卻又這樣的迷人。說到底,大局真的很重要,如果能像我們歷來祖先在驚濤駭浪時代的洪流中隨著波浪與之進退,忍一時風平浪靜,能夠延續這塊寶島充滿活力的命脈才是首要之務,在夠強勁、準備充足之時,毅然全身而退,如聶隱娘般瀟灑又淡定,走向荒荒大漠,消失在塵囂的盡頭。

 

02-聶隱娘4

 

在看完電影後,若繼續看謝海盟撰寫的《行雲紀》,那更是耐人尋味。這是一本紀錄《刺客聶隱娘》的拍攝側錄,每一個環節都詳實記錄,在知道了聶隱娘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後,更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時你才能細細回想舒淇那堅定的眼神、靜默的神情、無法直視人的眼眸,還發現了多少細節是多麽考究的一一呈現,刻意精心安排的,你便能在這裡看出導演的巧思細膩。


最有趣的是劇本從一開始的紙本無數次翻版修改後、到實際拍攝、再到後製剪接,可以說是完完全全脫胎換骨的「新玩意」,連一同編劇的朱天文與謝海盟都驚異於作品最後的成形,看似雲淡風輕的成品下是有多少脈絡、劇情背景堆疊形成的,先前想了多少錯綜複雜的故事發展人物背景,那些素材是豐厚的,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卻是冰山一角,導演選擇讓觀眾看到什麼不看到什麼,隱藏起來的就消失了嗎?不是的,只是觀者能夠看到多少罷了。光影詩人李屏賓說得很好「侯導他是真正的大師,片子不是那麼容易讓人看得懂,所以看不懂是必然的,但事實上,沒有什麼可以讓你看不懂,看不懂的地方其實是留白的,是另一種魅力。當你遇到不明白的事物時,去深入探討會是滿有意思的事情」。


沒有什麼看不看得懂的,只有你有沒有把心打開而已,有沒有往內自我審視、往外學習觀察的靈魂而已。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