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的房客》渴望點到深處的高潮卻到不了 | 編輯觀點 | 雪酪Cheryl

九把刀原著改編/編劇 X 崔振東導演 X 柴智屏監制,不論評價好壞,論宣傳、論風格、論劇情,在台灣電影圈中算是掀起不小的波瀾。

樓下的房客1

黑暗變態無所不在

劇情簡略來說,就是一個變態房東,在每個樓層房客的房間裝置針孔攝影機,充當起每個人黑暗人性的導演,策劃成一齣荒腔走板的可怕鬧劇,用電影的話來說就是「鑿開每個人的人生盡頭」。

其實這本小說在我腦海中印象很深刻,內容的聳動著實讓人心頭一震,但他對於人性黑暗、經不住誘惑的醜惡嘴臉刻劃的非常精準,可以說是字字不堪入目,而對於偷窺欲望也有某種層度的辯證與反思,每個人驚世駭俗的表現,都可能是周遭你我心裡深處曾經有過的念頭。

樓下的房客5

與原著不小的差異

關於電影,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後面急轉直下的結局是與小說大相逕庭的大分歧,的確會讓人倒抽一口氣,但驚嚇的瞬間,下一秒就開始冒出無限多的問號與矛盾,(下面劇透)例如:既然死的是房東的女兒,怎麼還會讓他參加臥底調查呢?常理不是應該會阻斷與案子相關人士來觸碰,避免情緒用事; 再來,房東在自己敘述的故事中,總是披頭散髮的模樣,但在現實層面敘事線中他都以光頭示人,何以在監獄自述時又是披頭散髮的模樣?當然有人會認為這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頭髮再長不就有了嘛?但對我來說這是電影區隔兩種狀態很重要的手法,細節處理不夠用心,會造成觀眾錯亂;最後面手指的出現也是多此一舉,前面飯局一場對白、剪接、氣氛間的流轉,已很明顯的讓人感到導演想表達的駭人事實了,再說白不就趣味全失?然後最後實在是讓人一頭霧水到極點,這裏附上可能是最接近原作者想法的劇情剖析(畢竟是九把刀自己推薦的) http://bit.ly/2drnizn   。(劇透結束

樓下的房客4

讓人在意的小細節

若是如影評內敘述那樣的兩個人格在較勁,這樣隱含的劇情設定還滿耐人尋味的,關於兩個內心黑暗人格的滋生、對話、消長,是精彩沒錯,但我看完卻沒馬上意會過來(可能我領悟力差),著實可惜了;美學上,要給個讚,鏡頭以及美術基調,黑暗卻不失華麗細緻,顏色濃麗有主題,的確不同於一般台灣懸疑片;配樂上,導演主打優美的交響古典樂,帶出一種毛骨悚然的奇幻感,尤其是開頭磅礡的交響樂配上建築物遠景的快速運鏡,頗有種哈利波特的錯覺,但感覺某些地方下得過於厚重又頻繁,配上多個沒有劇情推進只是敘述房客每天生活的鏡頭,有點流於音樂MV。

樓下的房客3

心理轉變說服力薄弱

看完電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看完後整體帶給你的感受以及體悟,那殘留在現實生活中的氣息與震撼,但樓下的房客,我覺得能有不錯的票房真的還是仰賴九把刀的高IP價值,雖然他說改編是想挑戰自己,這樣的嘗試勇氣可嘉,可後面的改編讓人難以認同角色的心理轉變,前面的視覺饗宴刺激又強烈,後面的解套卻讓人感到強求,我感受不到良善人性的合理性,尤其是黃四郎的存在和代表意義混濁不已,大大削弱了震撼力。

樓下的房客2

風格獨特卻不深刻

現在拋開劇情不談,風格上走的險棋也趨於疲軟,當然原著文字給我的感受是骯髒、寫實的,但導演有他自己的詮釋權是理所當然,這樣的內容,總體來看其實就是cult片類型的感覺,小眾又邪典,歪七扭八卻獨特,要嘛骯髒真實不舒服到極致,例如「哭聲」那樣壓抑直接的感受,不然要走怪異的藝術風也很棒,如「變態五星級」那樣日式的幽默和無厘頭、華麗浮誇的畫面,但卻也隱藏極大的寓意與人生哲學,不然昆丁塔倫提諾「黑色追緝令」、「追殺比爾」等等那種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也做的拳拳到肉呀!但樓下的房客看完讓人覺得卡住,有種悶悶的感覺,好像前面的前戲以及中間的衝刺都讓人被挑撥,到後面(或甚至很多中間的細節)就突然嘎然而止,期待的高潮就這樣煙消雲散,心裡空空的覺得沒有被戳到痛處,獨特有了卻做得不深刻,中心思想和核心概念若有似無的懸浮在空氣中,原著的衝擊感被稀釋沖淡。

我覺得可惜,不然這樣的題材真的可以做得很有意思,其實很多地方都已經做得很好了,台灣電影能夠有這樣的嘗試值得鼓勵,但總是差那臨門一腳,但偏偏,臨門一腳卻又是像鹽巴一樣的存在−讓整部電影秀色可餐的關鍵元素,清楚的脈絡。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