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有著那麼一群人,他們從南打到北,再從北被人打到了南,經歷橫跨大江南北的戰鬥與流離,最後,這一行人從開闊的無垠大陸輾轉漂流到了南邊的一個小島。
(圖片來源:風中家族Facebook官方粉絲團)
不過,這個小島並不是他們的家,但這群互相都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卻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以兄弟、父子相稱,並就此在這地上落地生根、在此年華老去。一群人不知該往哪裡去,有的人離開、有的人在原地安身立命,也有人就此與其他人天人永別,唯一不變是這?依舊不是他們的家,這座孤島永遠只是一個迫不得已的中繼站,迫於無奈,於是只能在這似是家的地方過上人生剩餘的歲月,遷就、妥協,還有一股永遠適應的違和感,這就是這群第一代外省移民普遍的宿命。
(圖片來源:風中家族Facebook官方粉絲團)
《風中家族》的命題重點在凸顯將人與人之間聯繫起來的情與義,這也是王童導演的作品中一再出現的命題主軸,關於一部人文電影,如果在撇除掉了劇情與技術等這些層層的糖衣外殼後,一部作品中最核心的是什麼?那即是這部電影的人文價值,一種唯有細細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愫、情緒表徵才能感受到的人味,這也才是《風中家族》裡最具意義的部分,歷史呈現、劇情編述、化妝技術的好壞與否,這些都並不是一部人文電影的重點之處,這些頂多只是讓一部好的作品錦上添花的元素,並非核心,如果要將人文情愫比擬為一個生命體中的哪一個部分,那應該就是所謂的靈魂之所在,要是沒有了靈魂那就算劇情架構再如何有趣、再如何緊張刺激也都是虛有其表,但要將此稱為靈魂的部分完整呈現出來那就是導演的功力了,特別是身在台灣的導演們,長期以來無法擁有與國外電影相同規格的製片環境,因此能夠表現出專屬於台灣的土地人文互動才更是我們能在有限的條件中所去追求與鑽研的,就如造就出上一世代最令台灣人驕傲的台灣電影新浪潮一樣,在影史上許多人常將台灣電影新浪潮比擬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運動的嫡傳弟子,也許在關懷社會底層的方向是雷同的,但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運動較多表現的是工人階級的部分,講述的更多的是關於勞工與社會間的現實與殘酷,但因在台灣社會中最底層的並非工人階級而是農民階級,故台灣電影新浪潮所表現出來的許多人文議題並非關於都市,而是鄉村,這本質上的不同再加上台灣本身獨有的省籍衝突,才造就出如此不一樣的台灣特色,那也正是這部《風中家族》所為我們保留與展現出來的只有台灣才擁有的歷史和人文的痕跡。
(圖片來源:風中家族Facebook官方粉絲團)
也許在下一個世代裡,省籍衝突會不斷地消弭,而農村也會被消滅,但永遠都有屬於我們台灣才擁有的人文特色會形成,誰說台灣非得要追隨歐美國家的主流電影手法來拍攝製作才是所謂邁向進步的唯一的一條路呢?走向土地與人文的草根命題方向雖已在近年被大量開發,但這並非是一條無法再向前行的道路,對於先天條件較不充沛的台灣來說,努力再往前看能不能再尋找出什麼,這絕對是一條值得冒險,且也許能夠發展出一條有別於其他電影文化,使我們可以走得更長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