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愛憧憬,習於付出的她,是外表堅強,內心敏感脆弱,一生期待有人長相廝守的小女孩。只是世俗慣於美化偶像,反而忽略她人性的需要與性格上的衝突矛盾。
電影「黛安娜」,係根據2001年,凱特·斯雷爾所作的《黛安娜:王妃最後的愛人》一書改編,主要描述與巴基斯坦籍醫生哈斯納特.汗相戀的故事。
當時與查理王子分居的黛妃,因到醫院探訪友人而與心臟科醫生哈斯納特相識。平心而論,以黛妃的社經地位,追求她的名門貴族大有人在,但是哈斯納投入工作的專注模樣,及平易隨和的待人態度卻深深吸引她,讓黛妃不但拋開王妃的顧忌,主動表達愛慕之意,還為他清理房間、洗手作羹湯,黛妃這股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熱情,除了看出她對愛情的渴慕外,也看出她特立獨行,不按規矩行事的另一面。只是這種人格特質卻犯了保守王室的大忌,也成為她與查理貌和神離,分道揚鑣的主因。
以女性的角度來看,20歲結婚,在感情上毫無歷練,清純稚嫩的她,對這場轟動國際,如夢似幻般的婚姻,應該充滿期待吧!但或許冀望太多,失落明顯,當發現一心仰慕的丈夫,卻心繫她人,與她格格不入時,以未經世事熬練的心智,應該尚不足以因應這場人生難題吧!
黛妃曾對媒體表示,憑先生行為模式的改變,憑女人的直覺,堅信先生有外遇。還坦言在「有三個人稍嫌擁擠了一點的婚姻」,曾「折磨自己,不喜歡自己」,並因無法面對壓力,「弄傷自己的手臂和腿」。
寄情社會公益,成為國際公認慈善大使的黛妃,心中始終渴望有人為伴。縱使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她,還是需要愛情,所以她想盡辦法邀哈斯納特醫生共餐,親自下廚為他作飯,還帶假髮、微服出行,陪醫生聽音樂,甚至為了獲得對方保守家族的認同,遠赴巴基斯坦拜訪,表達下嫁的誠意,不過在鎂光燈下毫無隱私的王妃頭銜,還是成為她再婚最大的阻礙。
哈斯納特醫生因承受不了媒體追蹤報導的壓力,衡量這場感情將會讓他失去自由與事業的舞台後,不得不殘忍的告訴黛妃:如果我娶了你,就像娶了全世界。
哈斯納特坦言,他愛黛妃,也希望與她在一起,卻不想在「必須放棄自己的根本結婚」,因著黛妃不能忍受無法承諾的感情,不想公開的他,只能毅然分手,不再與黛妃連繫。
自認「凡事憑良心作事,不計算,儘管那為我的工作帶來麻煩,但我知道總要有人到戶外接近民眾」的黛妃,面對這場無疾而終的戀情,除了傷心欲絕的說出:「全世界有50億人說愛我,但誰能陪在我身邊」,還不時藉著與新男友多迪法耶佛的戀情,刺激哈斯納回頭。當時的她,一反排斥狗仔的緊追不捨,主動提供與多迪法耶佛出遊的所有訊息。讓媒體百思不解的是,她還不時刻意與男友曬恩愛,只是這一步棋,雖讓哈斯納特痛苦掙扎,還是無法挽回基於現實考量的毅然絕然。
片中的黛妃,最後在保標護送下即使將與多迪法耶佛離開飯店,還頻頻回頭心繫哈斯納特的回電,可惜無法如願的黛妃,因為車禍,自此生死永別。
人為了爭取愛情,用盡心思,想盡辦法,情有可原,但感情的事絕非靠愛情、努力、心機就可以掌握,就像哈斯納特所言,他很愛黛妃,但他知道如果與黛妃成婚,就再也無法成為自己,他的舉手投足動見觀瞻,再也無法享受平凡人的自在輕鬆。即使很愛黛妃,即使相信黛妃可以成為好妻子,但他情願死後相見,不願在現實的生活中面對勢必引發衝突的現實人生。
只是用盡方法卻徒勞無功的黛妃,不免傷心地說:「我的人生一直很戲劇性,我一直被別人拒絕,永遠都是別人在拒絕我」。
她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愛她,唯一最愛的人,就是不願與她共結連理,只能在她死亡之處獻上一張寫著:「在是非之外有座花園,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的卡片。
黛妃渴望婚姻、愛情,是人之常情,只是她不了解,每個人生命優先順序的排序皆不相同,雖然她善良、盡心竭力,無疑是位好母親,好妻子,但是感情是變動的,人的慾望是浮動的,她認為好妻子的定義,未必符合對方的期待與生命的優先順序。
人生的選擇,往往無關對錯,只是人的期待本來就難以掌握,有情人終成眷屬,除了主觀的情感,還需要客觀的天時、地利,而黛妃在情感上的悲劇,或許可作為現代男女的警惕、借鏡。
關於這部影片,哈斯納特醫生曾公開批評「是殘酷的謊言,完全背離我和黛妃的感情」,但愛情涉及人性,人性變化無常,別說當事人不免霧裡看花,遑論局外人呢?
姑且就以旁觀者的立場,同理心的角度看待皇室與凡夫俗子一樣充滿悲歡離合的愛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