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關燈》:該害怕的,不是你所能看見的魔鬼。】 | 電影介紹 | JackLiu

從短片躍上大螢幕

《鬼關燈》是從2013年同名的得獎恐怖短片翻拍而來,短片版本的《鬼關燈》為導演大衛桑德柏格自編自導,並由他的妻子Lotta Losten主演,而今年上映的長片版本同樣由大衛執導,妻子則演出紡織工廠的員工,並在一開始就重現了短片裡開燈、關燈的經典見鬼橋段。《鬼關燈》在今年票房與口碑上的成功,也大大增加了再拍續集的可能性,本片也讓大衛桑德柏格獲得了執導《安納貝爾》續集的機會。


1.jpg 

《鬼關燈》與《大白鯊》

《鬼關燈》走的不是一般現下恐怖電影的風格,從開頭到結尾都不斷利用充滿未知、壓迫性的氛圍來挑戰觀者,引起人對黑暗、對未知環境本能的恐懼。這種「營造恐懼」的方式,其實和經典恐怖電影《大白鯊》有異曲同工之妙,《鬼關燈》當中的黑暗就等同於《大白鯊》裡的海洋,而女鬼黛安娜就是汛游著尋找受害者的怪物。黛安娜隨著燈光明暗變換,時而現身時而隱沒,像是大白鯊在深藍大海中狩獵一般,觀眾永遠無法知道電影裡的怪物究竟何時會出現,不同的背景與主角設定,但是在我們心底產生的懸宕、緊張是非常相似的。監製溫子仁在本片的訪問中表示過《大白鯊》是他認為最經典的恐怖電影,導演也曾證實他的首部作品的確想拍出類似《大白鯊》的緊繃氣氛。從結果論《鬼關燈》在效法《大白鯊》的氣氛營造上是非常成功的,探究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導演在燈光和顏色上的要求。


2.jpg 

恐懼,潛伏在影像之間

為了追求影像的真實感,大衛桑德柏格盡可能地在影片中捨棄使用動畫的機會,而以實際的特效元素取而代之,尤其在燈光上最為要求,某些場景甚至僅用蠟燭或螢光棒作為光源。導演在拍攝技術上的堅持,使得《鬼關燈》裡的黑暗非常有可信度,當鏡頭跟著片中角色移動時,觀者彷彿也同樣置身一片漆黑當中,極少的光源讓我們除了角色本身外看不見其他東西,真正地體驗電影世界中那種「伸手不見五指」的心理恐懼。另外,顏色也是本片塑造恐懼的另個主要利器,幾個場景採用大量同色系的顏色,利用單色系的燈光與黑暗形成銳利的對比,在視覺上造成很顯著的衝突和壓迫感。從影像方面影響觀者的心理,用最直觀的感官體驗來加深觀眾對魔鬼、怪物本身的恐懼情緒,如此精緻的情境營造手法,是《鬼關燈》在氣氛上勝過許多同類型恐怖電影的主因。

3.jpg

4.jpg

魔鬼,躲藏在創傷裡面

《鬼關燈》看似偏短的片長,在劇情上卻顯得恰如其分。不像某些恐怖片為了交代來龍去脈而顯得冗長,本片在短短80分鐘內將故事說得清楚且緊湊。而精神疾病、家庭與鬼故事的連結,算是《鬼關燈》在劇情上的亮點,使得蕾貝嘉(泰瑞莎帕瑪飾)一家人不會只是另一個被魔鬼纏身的倒楣家庭。媽媽蘇菲的精神疾病是串聯整個事件的主軸,魔鬼黛安娜寄生於蘇菲的精神疾病中,破壞她的家庭並企圖佔據蘇菲,這個劇情設定看似講述一個虛構的鬼故事,實際上卻很生動地訴說了每個被精神疾患所影響的家庭,都可能會經歷到的現實狀況。

黛安娜象徵著蘇菲的疾病所帶來的傷害,精神疾病會以快速卻引微的發式,漸漸侵入並影響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生活,最後可能導致家人們關係惡化、家庭分崩離析。蕾貝嘉和弟弟馬汀受到黛安娜的糾纏和折磨,兩人都活在恐懼之中,暗示著父母精神疾病所可能對孩子們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幽暗且無可逃避的,蘇菲在電影裡剛開始的軟弱、不願面對真相,使黛安娜的存在愈來愈強大,宛如輕忽精神疾患的人們,放任著病情惡化以至於自己與周遭每個人都身受其害。然而,隨著劇情進展,可以看到蘇菲會接受黛安娜的侵擾不是沒有原因的,面對疾病孤立無助的蘇菲,在生活上幾乎沒有可靠的支持,連女兒都鮮少願意回來探望自己,平時只有年幼的馬汀可以作伴。在深受疾病困擾又沒有依靠的情況下,蘇菲慢慢地陷入絕望並放棄了求助,任由黛安娜佔據自己的生活,最終造成悲劇,而這場關於疾病的悲劇裡,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5.jpg

整部片的高潮,就是蕾貝嘉接受馬汀的建議,回到原本的家陪伴母親,試著協助母親的病情。有了家人們的支持和幫助,蘇菲終於恢復理智及勇氣決定對抗魔鬼,可惜已經過了反抗的最好時機,最後蘇菲選擇和黛安娜同歸於盡。面對精神疾病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在患病的同時要和他人坦白、求助,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任,有時候連最親的家人都難以給予及時的幫助。《鬼關燈》除了挑起了人對黑暗、對魔鬼的恐懼,從另一方面看,也算帶給了我們一個關於家庭與精神疾病的警世預言。

(圖/IMDb與《鬼關燈》DVD)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