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會、團體都需要英雄?只是英雄原始的本質是什麼呢?
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英語: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電影中的主角比利林恩若沒有冒險搶救衝鋒陷陣的班長,沒被攝影機拍到,就算曾爲國家做再大的犧牲,爲伊拉克戰爭立下再多的汗馬功勞,還是可能默默無名、平淡一生。
或許是吉人天相吧!出於本能的出手相救,透過媒體的大肆報導,平凡的他突然成爲英雄,連同梯隊的戰友,都與有榮焉受到眾所矚目和全國的關懷,讓原本爲了籌錢醫治姐姐才服役的單純行爲,變成家喻戶曉的愛國典範,在面對媒體時,爲了國軍形象,還要講一些言不由衷、冠冕堂皇的話,要遮掩每天面對死亡、無以名狀的恐懼,隱瞞人性最基本卻又最不登大雅之堂的生理需求,要美化當兵的動機與心中對錢財的渴望。
透過經紀人向有意找他們拍片的球團老闆周旋,相談之下才認清表面熱情以待,特別邀請他們出席觀賽的企業家,其實是心口不一、機關算盡,只想以低廉的片酬找比利和長官露臉,趁勢哄抬票房,就像他們發現的,在媒體大肆的推波助瀾下,看似萬眾矚目的英雄,一旦涉及商業,就要被人論斤減兩,重新品頭論足,一牽涉金錢,就會打回原形,在乎的不是愛國,而是能否獲利。
同樣的,英雄的頭銜在崇拜氛圍下推砌的短暫愛戀,最後也無法建立在想要長相廝守的現實裡。當比利對着主動獻殷勤的拉拉隊美女,表達想要為她留在美國,不再回去戰地的想法時,對方難以接受的疑惑表情,讓比利不得不退回別人塑造的英雄舞台上。
片中爲了呈現戰地和太平盛世的對比,刻意在剪輯上相互穿叉類似的意境。只是一個是危機四伏,四面楚歌,隨時面對生死攸關、槍炮襲擊的威脅,一個則是在尋常生活製造激情、刺激,聲光四射的歌舞昇平。然而兩種看似截然不同,天差地別的環境,對從戰地回來參加班長喪禮的比利而言,瞬間挑起的震撼與感受卻是大同小異。只是想到在戰場冒着出生入死的危險,就是為了滿足國內這群耽溺在球賽、娛樂,對他們又不甚以爲然的同胞心中的英雄情懷時,內心的衝突真是五味雜陳、不知所以。
最後,曾受到姐姐的極力慰留,想以精神官能症的理由退役的比利決定重回戰場的理由是什麼?是為了落實英雄的形象?還是讓傾心的女人由衷佩服?是為了照顧家人的承諾?還是為了有份工作的理由?
當受邀參加美式橄欖球賽的感恩節比賽,身處榮耀儀式、絢麗開場的比利卻不時想到在戰地的殘酷,也感受到被商業勢利的動機、用過即丟的無情消費,原來出生入死的經歷只是企業巨賈哄抬球賽的腳本,迷戀他的粉絲也只是愛他的光環,所以讓他重回戰場的動力,不是歡迎他的布條鮮花、冠蓋雲集的餐會,而是同袍間患難與共,彼此照顧、相互提攜的同袍之義,而這種革命情感才是真正讓凡人置生死於度外,讓人成爲無懼勇者的真正原因。(本文圖片由三星影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