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 人裂,獸裂,心裂】 | 編輯觀點 | Cosmo


若觀者是一個心智人格完整的人,建議別用完整的心態去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不只是挑戰人性的陰暗面,一個多樣貌的人格呈現在世人面前,能被接受到什麼樣的程度? 某種程度上與「漢尼拔」電視影集有些相關性,在壞掉的世界裡頭,過去神話、歷史所展現出來的鬥爭,這般高度都有著崇高的信仰,不論黑暗與否,當這些不可存在的信仰被烙印在人的潛意識中,會不會影響觀者的心態,其實也涵有了頗有爭議的恐怖電影要素,而這種如是說的信仰存在會不會也讓年輕的小女孩接受呢?


一旦人有些秘密藏匿於心中,不見得能夠分享出來,但若一分享出來,人格可能因此而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面對的是同一個人,卻是在面對不同記憶的人。電影中凱倫·弗萊徹醫生根據研究「解離性身份障礙」簡稱DID,與精神分裂不大相同,而是人格分裂,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去喚起或著是隱藏,而在這些人格中間都可以有所關連,當凱西·庫克被抓捕到一處密閉的地下室,她與同夥身處在由凱文·溫德爾·克倫姆所建構的陰暗空間,這幽暗恐懼的生活,也喚起了小女孩的童年回憶,童年中被性侵的陰影,絲毫不猶豫瘦弱地拿起一把獵槍的時候,「他」或「她」已經不會是性別上的差異,而可能更接近「它」,而這個它被稱為「野獸」,然而這部電影並沒有用「治療」手段得以實現的可能性,所以別太期待有任何人格分裂可以稍稍趨緩的現象。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是凱倫·弗萊徹醫生望著一幅畫作的時候,彷彿「寂寞拍賣師」對寂寞那居無定所的人性詮釋,又漸漸浮現了出腦海,當一些條件誘發了「群」,躲躲藏藏許多不同種的人格,甚至連自己做了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最可怕還可媲美「德州電鋸殺人魔」的恐怖美學,只是呢,人最大的武器,莫過於由思想所引來的毀滅法則,先接受大腦先天的變化優勢,究竟會對自己產生什麼樣的行為變化?


若與此部電影來強烈對比,那麼不得不提到「豆豆先生」,「分裂」的場景不多,而是著重於「人格」在空間上所產生的影響程度,換個服飾也就等於改變了一個人的思想,「豆豆先生」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始終千年不變的西裝,「分裂」裡的微笑給人就是心態不太優雅,充滿了不舒服嘔吐感,更不想及時去回應這微笑的深層意象,而「豆豆先生」卻是無知的喜感,雖然下一秒帶著極度厭惡的表情,可這是讓大庭廣眾接受的搞笑演出,藉由先讓大家了解這樣的強烈對比後,就能了解到原來「分裂」未來是否會轉變成搞笑型電影呢? 奈·沙馬蘭導演若再加強回憶的理解必要性,整部電影也許會更佳出色些,這也算是些許成功的電影傑作。

圖\IMDb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