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日本版)透過七個高中同學的青春物語,經歷的過程與選擇,看到自己生命轉折的縮影......。
青春的成份是什麼?當大多數的青春耗損在蒼白的試題和閉塞的課堂時,有人卻能以截然不同的眼光,透過書寫、電影反映校園青少年的思慮、困惑、野心、不安、妄想、性慾、後悔、羞恥、與對初戀猶豫、真誠的心境,在理應單調乏味的校園生活中鋪陳出眾生相,放大每個人平淡無奇卻又獨特的生命場景。
片中的水島浩介(山田裕貴飾)胸懷理想,一心讓世界因他不同。他對一陳不變的課業,墨守成規的制式生活興趣缺缺,隨興的他卻有莫名的自信,相信被笑的夢想才有價值。
反觀班上的資優生早瀨真愛(齋藤飛鳥),她出生良好,是班上的學霸,會彈鋼琴,多才多藝。是實務主義的典型人物,每件事都要找到學習的義意。由於讀得是管理森嚴、升學第一的學校,無庸置疑,成績好壞是她存在的唯一義意。
相較起來,早瀨真愛早熟、目標明確,不過面對自己時,品學兼優的她卻害怕不受他人喜愛,擔心浩介愛上想像的她。
她的人生像在燦爛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裡,隨時準備讓好奇的觀望者看到最美的絢麗,跟不畏他人目光只想做自己的浩介全然不同。
在她菁英主義的思維裡,浩介熱中格鬥的特殊興趣,與充滿想像的本能世界,令她不解和畏懼,甚至視為和罪犯異曲同功的暴力。
所以互相欣賞的兩人,一路走來的青春戀曲,像是不停地在辯證什麼是幼稚?什麼是合乎社會認同的成熟?
然而做些不求回報或沒有學到任何專業的努力,就算是幼稚嗎?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真得就是成熟嗎?
劇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過法,有些人勢必要繼承家業,有些人就是得遵行父母的期待,有些人在乎傾聽內在的聲音,有些人就算得過且過也覺得很順利。所以只要沒有礙到別人,社會有必要用苛責或鄙夷的角度擅加評論嗎?
有趣的是,看似活在異想天開,只知追求即興的幼稚,因為忠於自己,終於找到生命的定位。反之,遵循主流價值,目標遠大的成熟,存在的意義可能僅是被洗腦後的認定,一旦達不到既定目標或脫離社會、家族賦予的意義,是否還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令人熱淚盈眶的是,即使最後與早瀨真愛分開,浩介卻證明「如果你真心愛一個人,你會打從心裡祝福他」。原來活在自己世界的他,在感情的世界裡有著超然的胸襟與豁達,透過生命的回顧讓觀眾會看到人類共通的經驗和價值。(本文照片由天馬行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