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位在洪災後流離失所,被餐館老闆收養,靠著敏銳味覺想要成為女廚的女子,在十九世紀初日本清一色是男廚的世代,要突破多少性別藩籬、試驗多少食材的比例、經過多少喜好不同、鹹淡口味不一顧客的認同,才能找到自己的特色,開創一條經營料理的康莊大道呢?
在電影《澪之料理帖》裡,父母雙亡且與好友野江失散的澪,12歲開始學習廚藝,並在江戶一間名為「鶴屋」的料理店幫忙。因為大阪與江戶兩地口味不同,澪的料理起初不但得不到客人的喜愛,還不時遭到饕客的奚落與批評。
當時廚師仍是男人的天下,想要經營料理的澪,除了天生獨特的天賦,也是為了照顧待她如親、收留扶養她的養母,以便尋求日後在經濟上獨立自主的人生。
但在多次受挫的情況下,不斷檢討自己的廚藝,並不恥下問的澪,經由武士小松原及好友永田醫生的幫助,透過不斷的實驗,終於領悟出當時成長的大阪(關西)湯頭廣泛使用崑布、所在的江戶湯頭以柴魚為主;關西口味偏淡和甜,關東好鹹和酸的飲食差異,開始思索結合崑布柴魚兩者特色,找出真正屬於自己味道的菜色。
只是在創業過程中,獨特美味又價格親民的料理,卻受到當地ㄧ家大餐館的惡意抵制,毫無勢力、財力和背景的澪如何在幾經磨難下,保持創業的元氣呢?
而其失聯十幾年的好友野江,憑著澪的料理,靠著家鄉味的美食,不僅暫時脫離遊女地獄般的生活,也使兩人的友誼重新得以延續。
本片係從日本累計銷售突破400萬冊同名系列的小說改編 ,多次拍成影視劇,此為首次搬上大銀幕之作。透過本片,不僅可以了解日本飲食文化的淵源,還可從製作料理中領悟人情義理與生活哲學,是ㄧ部對心理、精神皆具療癒的電影。(本文圖片由中影和希望行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