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 電影大師的體驗與分享 | 編輯觀點 | gloria

「我們總在面對死亡之事,而我也很快就要離去。沒關係,一切都會好的。」這是已故法國電影大師,也是「法國新浪潮教母」安妮華達在《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的一席話。

在這部告別人生的最後作品中,她回顧一生執導的劇情片、紀錄片和短片的內容與靈感來源,分享攝影、配樂、拍攝的手法,與自己從平面攝影師、電影導演到視覺裝置藝術家等身份轉變的過程。她強調投注影像的熱情,真正的原因是:有雙好奇的眼睛。 
 
1.jpg
 
從20世紀活躍至21世紀,一生執導40多部劇情、紀錄片和短片,多部作品獲得柏林、威尼斯等各大影展獎項,更於201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最高榮譽的安妮華達,在法國,始終嘗試新的方法詮釋不同的電影主題,構思截然不同的手法,來表達她對人生的見解,也以跳脫傳統的思維,奠定在電影界的地位。她的作品獨具個人風格,所以《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從「靈感」、「創作」、「分享」三個角度談論創作電影的心得。
 
所謂「靈感」就是為何要拍電影的動機、想法、環境和機緣,與啟動她拍電影的原因。她在片中提及,靈感大都取自接觸到的人身上或命運的安排,有時候在確定主題後,因不預期的偶遇或看到更吸引的主題,而改變拍攝的主題。她也題到「創作」就是拍電影的方式,如用那種方式,用什麼方法?如何架構?是獨立或協力?是彩色或黑白?因涉及的專業很多,電影創作是很大的工程。由於拍電影不是給自己看,而是希望讓大家看,所以以「分享」為創作目的,亦是安妮華達不會陷於「為拍片而拍片」的盲點,忠於以「平凡的人們」,以「真實的人物」為作品中心的原因。她認為無論拍攝東西、地方、風景和一群人,即使主題具體,拍下的影像,就是處理主題的方法,所以喜愛不斷創新的她,後來熱中結合現實和圖像,將動態影像和靜態畫面並陳的影像表達。

早期以《短角情事》在電影界立足的安妮華達,影片的主角多是周遭的平凡人物。但她表示,就算是拍攝活在日常生活的人們,只要是出乎關懷和愛,再平凡的人,再沉默的大多數,都可顯出「非凡」的精神和生命力。
 
2.jpg
 
 一生跨越1954至2000「類比時代」和2000至2018年的「數位時代」的安妮華達,從16釐米、35釐米的膠片電影,到數位攝影機,她的導演人生就像一部近代史的紀錄。她拍在市場買賣的商家店主和排隊採買、形形色色的顧客;她親近弱勢族群,拍攝追求女性自主的抗爭,和美國少數族群,由黑人組成的黑豹黨。她拍以一個女流浪者為主題的電影,以外遇造成悲劇的電影,她談伴侶賈克.德米的從影的歷程,談拍撿食者的機緣。她曾因拍攝電影的途中遇到迷你火車迷,而改拍迷你火車收藏家的故事。
 
近幾年她和年輕的街頭藝術家JR合作《最酷的侶伴》,兩人開著影像輸出車,從南到北四處採訪延途在鄉鎮遇見的農夫、工人等平民百姓,請他們談論自己的故事。隨後再輸出這些受訪者的巨幅照片,把他們的影像拼貼在住家或工作場所的外牆上。充份顯現她從平凡的口中,找出不凡的核心價值,並實踐希望在充滿悲劇的世界,以輕鬆的方式講述人生的目標。 
 
3.jpg
 
經歷60多年的電影人生,歷經事業高低,人生盛衰,看遍繁華落盡,人世蒼桑,安妮華達早視名利如浮雲。基於堅信「人生在於體驗和感受」,年邁的她即使在生命落幕前,還是堅守使命,讓凡夫俗子繼續發聲,述說他們平凡卻又非凡的故事,成為反映這個世代最平凡,卻也是最真實、感人的紀錄。(本文圖片由天馬行空提供)
 


 
就愛看電影粉絲俱樂部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 → →  電影贈票資訊不遺漏,訊息接收設定辦法 (點我觀看)   --  ( ・ω・)

我要留言